古典主义的光辉——伟大的文艺复兴(10)魔幻主义双雄之乡野妖人勃
有趣的人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因为真正的幽默其实是绝望的另一幅面孔,是面带微笑的一声叹息。
1551年,安特卫普画家行会的名单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名字。之所以说他神秘,是因为大家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既不知道他画画什么水平,也不知道人长得什么模样。直到3年多以后,这个人才真正出现在安特卫普,一番打听后,人们得知这个不靠谱儿的家伙当年报完名就跑去意大利旅游了,从罗马一路往南玩到了西西里岛。然而每次有人让他讲讲罗马有什么震撼的古典主义作品的时候,他都表示自己没再意这些细节,光顾着看风景了。
这个不靠谱儿的家伙,就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传奇的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由于他的思路和画风都与当年的博斯一样奇幻莫测,后人索性将他称作“新博斯”。
事实上,勃鲁盖尔和博斯的身世确实有着很多惊人的相同点。首先两个人都来自布拉班特公国,博斯出生于“森林之城”斯海尔托亨博斯,而勃鲁盖尔则出生于“吃喝之都”布雷达。当时的布雷达是拿骚伯爵的领地,以生产各种啤酒和糖果而闻名。另外,这两个人都在小时候经历过一场大火,童年阴影面积不相上下。斯海尔托亨博斯的大火发生在1463年,当时博斯只有13岁;布雷达的大火发生在1534年,据说全城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化为了灰烬,而勃鲁盖尔当时的年纪据推测也只有8岁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的登场时间都很巧妙,都是在一群“正经八百”的佛兰德斯大哥开宗立派之后突然跑出来“捣乱”。博斯之前是“早期尼德兰画派”的凡·艾克、威登等一票时代巨匠;勃鲁盖尔之前则是“安特卫普画派”的马西斯、帕提尼尔等一干北方小咖。如果概括一下尼德兰艺术家的分布特征,那就是“佛兰德斯多才俊,布拉班特出奇葩”。
然而这种登场时间上的规律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两位“奇葩”都生逢于乱世,分给见证了尼德兰的两个重大历史转折点。博斯经历了尼德兰由勃艮第时代走向哈布斯堡时代,而勃鲁盖尔则经历了尼德兰从神圣罗马帝国时代走向西班牙时代,总之这个地方的人一直在不停地换“主子”,从来没有自己说了算的时候,而且每次一换“主子”,必然要来一阵子鸡飞狗跳、人仰马翻。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退位,将尼德兰地区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腓力二世这个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他对富有的尼德兰人施加重税,并且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对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徒进行残忍的迫害,这无疑激起了尼德兰人强烈的反抗情绪,也使艺术的表达中开始出现妖异的锋芒。
而1555年,恰好也是勃鲁盖尔从意大利返回安特卫普的那一年。长期的“自助旅行”想必花了他不少钱,这个时候最急需的就是先找份稳定工作维持一下生计。恰巧当时他遇见了安特卫普著名的出版商人科克,俩人都去过罗马,扯淡的时候比较有共同语言,于是他们开始合作出售一些版画。正是在这些版画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勃鲁盖尔有着和博斯一样魔性十足的脑洞和画风,其中最传神的一幅作品就是《大鱼吃小鱼》。
勃鲁盖尔,大鱼吃小鱼(版画手稿)约公元1556年 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勃鲁盖尔,尼德兰箴言(木板油画)约公元1559年 柏林画廊画面从俯瞰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尼德兰村落,密集而繁多的人物正在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怪异举动,从而阐释出了多达112个尼德兰的民间谚语。在这其中,有几个人物的夸张举动使他们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画面左下角有一个人抱着石柱狂啃,他代表“宗教里的伪善者”;旁边一个人正在用头撞墙,他代表“企图完成不可能之事的傻子”;在前景中央,一个人在自己的牛掉进井里淹死后开始填坑,意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而在他身后,一个女子正在给丈夫穿上蓝色的斗篷,这象征着她有不忠的行为,等于我们讲的“给老公带了绿帽子”。
谚语:竟然能够把魔鬼绑在枕头上 寓意:倔强的人可以克服一切 谚语:一个人剪羊毛,另一个人剪猪毛 寓意:一个人占有绝对的优势,另一个人毫无优势 谚语:剪毛,但是不要去皮 寓意:得饶人处且饶人 谚语:如果门没关好,猪就会跑向谷田 寓意:粗心大意引来灾祸 谚语:只管自己取暖不管别人家房子着火 寓意:利用一切机会,不管别人的后果而且画面是一个西班牙士兵的形象,有着一语双关的隐喻。
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同一幅作品中,一个个的谚语存在其中,和谐却又独立,每个都有其不同的寓意。看似一个风俗场景,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着,但是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画家的“用心良苦”。他将对人生对世界深刻的领悟一一代入,充满讽刺。
勃鲁盖尔将琐碎而杂乱的人物整理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使得每种寓意的表达都能够清晰可辨。他用夸张搞笑的人物举止阐释了尼德兰民间谚语的含义,也将人类的愚蠢本质展现地生动而彻底。在勃鲁盖尔的作品中,南方古典主义的英雄气概与高尚道德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愚蠢透顶的小人物在做着无谓而可笑的挣扎。
从那以后,勃鲁盖尔的画作广受追捧,许多富商和收藏家前来找他订购作品。这其中有一个来自纽伦堡的商人名叫弗兰科特,他因为和勃鲁盖尔俩“臭味相投”而走得很近。他们俩都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癖好,那就是穿一身农民的衣服跑到乡下跟村里人一起土嗨。其中最让他们兴奋的场合就是婚礼,每次看见哪个农家院里在搞婚宴,他俩就屁颠儿屁颠儿地跑上去,谎称自己是新郎的发小“大壮”和“二柱”,然后混进去跟乡亲们蹭吃蹭喝、胡吹烂侃。几次下来,勃鲁盖尔把乡下人那些粗鄙的行为举止模仿地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他从小是在农民家里长大的,总喊他“农民勃鲁盖尔”。
由于乡村生活的经验太丰富,在1567年前后,勃鲁盖尔创作了乡土气息最浓厚的一部作品——《农民的婚礼》。
农民的婚礼在一间简陋的谷仓里,一大群参加婚宴的人围在餐桌前大吃大喝。坐在绿色挂毯下的女子便是新娘,他头戴着花环露出傻乎乎的笑容。旁边的老人可能是她的父母,右边角落里有个富有的官员一边说话一边喂着他的狗。画面近处两个男人抬着木板,上面放着看不清是粥还是饼的食物,离得最近的那个人转过身取餐,把不远处一位吹风笛的乐手馋得两眼发直。左边的角落里一个男子在倒酒,他身旁的小朋友则专心致志地在舔盘子。
农民的婚礼 局部 农民的婚礼 局部在这部作品里,勃鲁盖尔转而描绘了近距离的室内情景,并且成功地将一大群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了狭小的空间内。倾斜摆放的餐桌把人们的视线从门口引向了前景,两个戴红帽子的人又把焦点锁定在了新娘的位置上。画家将农民的粗俗生活场景作为了绘画的主题,并加以写实性的描绘。整个作品像是一部室内情景喜剧,给人们带来了粗俗并真实、生动有趣却百无聊赖的消遣感。
当勃鲁盖尔完成这幅喜感十足的作品时,尼德兰的命运却走向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期遭受压迫的尼德兰人多次向西班牙国王请愿,结果都遭到了无礼地驳回。1566年在佛兰德斯小镇斯滕福德,愤怒的人们洗劫了一座天主教修道院以示抗议。“捣毁圣像运动”就此爆发,并迅速蔓延至整个尼德兰地区。为了平息叛乱,西班牙国王派出名将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率领一万大军开向布鲁塞尔进行镇压。在阿尔瓦公爵的血腥镇压之下,数千人因反叛国王遭到处决,使整个尼德兰笼罩在恐怖的阴霾之中。
勃鲁盖尔,盲人的寓言(布面胶画)约公元1568年 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馆画面中六个盲人用手里的导盲棍连成一排,走过一个乡间小路上的坡道。领头的那位已经不幸仰面摔倒在水沟里,走在他后面的这位也已经失去平衡,只能竭力转动身体防止脸先着地。后面的盲人对前面的状况一无所知,仍然在蹒跚而行,不过几秒钟之后他们就会重蹈覆辙,一个接一个地从“老地方”摔下去。在不远处的背景中有一座哥特式小教堂,人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它是伊特尔比克村的圣安娜教堂,这或许暗示着宗教使人们变得盲目而失去理智。整幅画面阐释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如果瞎子领导瞎子,只会一起掉进坑里”。
勃鲁盖尔采用了水溶胶调和蛋彩的古老技法完成了这幅作品,这种颜料在油画诞生之前经常被采用。画家使用灰暗的色彩组合,将场景渲染地朴素而清苦。人物沿着倾斜的对角线运动,明显地增强了画面的冲突和紧张感。同时,他对人物残障之处的描绘也一改往日作品中的戏谑和隐晦,反而是逼真得略显残酷。
人的寓言局部 遭受挖眼刑罚的瞎子在勃鲁盖尔看来,跌倒,并不仅仅是这六个瞎子的命运,更是风雨飘摇中的整个尼德兰的命运。国王、暴民、说教者、刽子手,哪一个不是自己民族的掘墓人?哪一个不是罪大恶极的屠宰者?在这充满疯狂掠夺、野蛮暴动的世界里,谁也不值得同情,谁也没资格辩解,所有人都是那盲眼的瞎子,永远在自以为是的鲁莽中走向毁灭。
勃鲁盖尔的艺术,既有博斯脑洞大开,天外飞仙的潇洒,也有其乡野市井现实主义的淳朴和亲切。同时,他也继承了凡艾克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
作品《巴别塔》
作品《巴别塔》此画为114×155厘米大,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艺术家家凭细密画的技巧,在塔身每一层上都画着密集细小的建筑工人与车辆形象。这座塔的每一层内部都是一个整体,彼此又挤得很紧。为了追求这种巨大与繁乱的绘画效果,勃鲁盖尔有意拉开了人物形象与塔身、大自然等的比例距离,从而显示出“工程”的伟大与艰巨,也更显示出人类的创造性力量。在揭示人战胜大自然的压力方面,画家强调的是狂想性色彩。这一幅圣经寓意画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巧妙地突出了“天意”与人在改造世界时的不可调和性,实质上乃是旧瓶新酒,歌颂人类的新生活的代价,但它面临的是充满着悲剧的代价。这是这位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又一表现。
在这种市井风俗生活的作品中,中国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与之相映成趣。
艺术无法真正去比较优劣,但是描绘真实的生活感受,则是人类的共性。这也是人文主义的核心。
绞刑架下的舞蹈:
绞刑架下的舞蹈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活动受到血腥镇压,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被迫转入低潮。但是不屈服的尼德兰人民并没有放下武器,他们分散进入海上和森林,用游击战来打击敌人。进入森林的游击队就是尼德兰历史上有名的“森林乞丐”。《绞刑架下的舞蹈》很可能描绘的是这支队伍战斗生活。
画面前景中间的山岗上,树立一副被遗弃的绞刑架,这里曾经是西班牙人绞杀起义者的刑场。绞架下方是牺牲者的坟墓。透过这死亡的标志,是一望无际的尼德兰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似乎无视人间的苦难沧桑,依然显现她的妩媚诱人。这就是美丽的祖国,人民为她而战。
家着意描绘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游击战士辗转于森林山峦间,突然看到这一绞杀反抗者的绞刑架,他们无视敌人的威胁,而是在它下面即兴歌唱、舞蹈。只有伟大的民族、勇敢的人民才能这样,绞刑架下的跳舞,是尼德兰民间流行的口头语,含义不解自明。画家有意在画面左下角画一个背向观众正在大便的人,这种不雅的情节正是对西班牙人的嘲弄和蔑视。这幅画表现了尼德兰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西班牙统治者残酷屠杀的鄙视与嘲讽。
勃鲁盖尔深知此画的社会影响,在他临终前嘱咐妻子把它毁掉,以免家人遭到不测,由此可见画家作此画的深意了。
农民的勃鲁盖尔用绮丽的色彩描绘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讴歌着平凡幸福的生活
一年之后,老彼得·勃鲁盖尔在暴风骤雨中的布鲁塞尔弃世而去,只留下那数不尽的奇妙寓言,和道不破的世纪绝望。而这份隐隐中的绝望,也使他的身影终究与博斯不同,他不是一个冰冷的童话,而是一个暖心的顽童。他画下了最无可救药的众生之相,却比任何人都期待有一天英雄到来,就像他早年间在罗马曾经看到过的那些有关智慧、道德、荣耀、梦想的故事。这些他也从未对谁说起,也从未亲眼见证。
但这一次,尼德兰人的英雄与梦想并没有缺席,他只是来迟了一步。
1568年,逃亡许久的北尼德兰三省总督、拿骚家族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回到了自己的故土,他召集了一支年轻的生力军,决心为了尼德兰的独立和自由奋战到底。5月23日,威廉一世的军队在海利赫莱取得了对西班牙人的第一次胜利,这场胜利点燃了尼德兰人寻求民族解放的“八十年战争”,也吹响了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号角。
在历经80年的斗争后,尼德兰人终于推翻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如果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打开了人类感官与欲望的世界,那么尼德兰人民则为了捍卫人类的这一基本权力付出了血的代价和英勇的斗争。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而勃鲁盖尔的作品所带来的艺术美感更是洞穿了时空的阻隔。直至今日,他作品中的趣味还在影响着一些商业视觉艺术,诸如,原画设定,游戏乃至影视。比如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
圣盔谷的原型就来自于勃鲁盖尔的《巴别塔》
霍比特人的生活和人物场景设定则以勃鲁盖尔描绘的尼德兰农民为原型
包括美国暴雪公司的魔兽世界在审美趣味上也汲取了勃鲁盖尔的作品中那阴暗而光怪陆离的色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映的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影片《磨坊与十字架》就是围绕着勃鲁盖尔的《受难之路》而展开的。
勃鲁盖尔油画《受难之路》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而影片的导演则是勃鲁盖尔的迷弟,片中的镜头则是这幅画的cosplay
剧照 剧照 剧照 剧照 剧照 剧照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
博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芬兰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
雪中猎人 勃鲁盖尔勃鲁盖尔在世只有短短的44岁。而他的作品直到今天还在熠熠生辉。
“死而不亡者曰寿”——道德经。优秀的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直至永恒,我想,这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