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014《龚遂传》3
我们继续来学这个《龚遂传》,来看21页这一段。汉宣帝继位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渤海左右郡岁饥”,渤海旁边的这些郡。怎么样呢?发生了饥荒,“岁饥”就是荒年。“饥”是没有收成,是荒。
“盗贼并起”,“盗”是偷东西,“贼”是拿着武器兵器来行凶,所以,“盗”和“贼”跟今天的“盗”和“贼”意义不完全一样。
那个“贼”是明火执仗,拿着武器从字形上去看,这边是个贝壳的贝,这边有一个戈是武器,这底下有一个人,有的说是刀,这没关系,总之是动了武器了。毁坏,所以,“贼”是害的,危害,破坏。
“盗”,底下器皿,从字形上,上部的右侧是一个人,张着大嘴,这边左边是这个水,水就是从嘴里面流出来咸水。所以,他是站在一个宝器的面前,器皿的面前,流着口水,是想把它据为己有。所以,把它引申表示偷窃。在这个地方,“盗贼”在这指的都是造反的老百姓,“并起”就是到处兴起,同时兴起。
“二千石”,这是太守,因为他的工资是2000石俸禄,“二千石”就是粮食。“不能禽制”的“禽”这个跟今天的“擒”是一个古今字,“禽”就是捉拿,“制”就是制裁。
“上选能治者”,于是皇上就挑选能够制止这种动乱的人。当时的丞相御史们都推荐,丞相御史都是官职,推荐龚遂,认为他可以来做这件事,于是皇上任命他作渤海太守,“以为”,以龚遂为,就是任命他派他作渤海太守。
“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召见”是被汉宣帝召见的,龚遂怎么样呢?“形貌短小”,个不大,外貌不惊人。“宣帝望见,不副所闻”,汉宣帝远远看见他,“望见”是朝远处看,从外面往里面走的时候看见那个样子,“不副所闻”,“副”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里面,我们讲过“贰于楚”的时候,我们提到过这个“副”,“副”从他古文字的类型看,它是一个刀,把一个事物分成两部分。
所以,这两部分就有相辅,一个东西相辅相合,相对应,这样的关系,这样的意义。所以,“副”是相符相合的意思。在这儿就是相衬,今天的“名副其实”的“副”,名和实不相衬。
“心内轻焉”,心里面有点轻视他。“焉”是个代词,在这指代的是龚遂。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对龚遂说,渤海这个地方“废”,是屋子的倒塌,引申为一切的败坏,废弃。所以说,朝廷的政教法令在这个地方被废弃了,产生动乱。我非常担心这件事情。“朕”是帝王的自称,就是我第一称的代称,“我”非常担心这件事。“君”是对对方的尊称,您想要用什么办法来“以何”,“何以”就是以何,用什么办法,来平息那里的造反的盗贼,来使我的心意得到满足,“称朕意”,就是使我的心意得到满足,就是这个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龚遂回答说,“海濒遐远”,“海濒”,跟今天的海滨的滨是一个意思。“遐远”是同义词,“不沾圣化”,没有受到圣明君主的教化,把圣明君主的教化比作雨露。“沾”是把东西浸湿了。所以,没有受到圣明的教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那些老百姓困于饥寒,被饥寒所困,被饿和冷而困住,而当地的官员们不体恤它。
这是第一,首先说什么呢?
首先,这歌颂君主了,说你的圣明君主的教化没有到那儿的老百姓那里去,为什么呢?责任不在您,在当地的官员不关心老百姓,导致了老百姓不能得到您的圣明的教化。“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所以,让您的那些“赤子”就是孩子,老百姓就是国君的孩子,赤子,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新生的孩子叫赤子,新生的孩子皮肤红。所以,叫赤子。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赤子”,“赤”就是一尺,一尺一丈地“尺”,“赤子”刚生下的小孩是一尺。所以,刚生下的小孩叫“尺子”,就叫赤子,长大了叫丈夫,身高一丈,就叫丈夫,在古人这些很多的著作里面有这个记载,古代的尺和赤,也曾经通用。所以,“赤子”可能是“尺子”。
在这儿的意思很明确的,就是您的那些孩子,那些老百姓怎么样,偷偷的把您的武器,“兵”是武器,从字形上看,底下两个手举着,上面有武器,“盗弄”,“弄”底下两只手,上面挤着一块玉在那玩。“盗”我们说过了,就偷偷的把您的那些武器偷去了,在那小水池里面玩,“潢池”就是水池。
龚遂的回答,首先指出责任不在君主。第二,接上来说暴动,这些动乱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把您的那些武器抽出去,跟水池里面在那玩,这是针对这个汉先帝的“朕甚忧之”来说的。
这显示出这个人,龚遂很会说,当然也是对国君的一种讽谏。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现在您派我前往渤海,是要去战胜他们,还是要安抚他们?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皇上听了龚遂的回答非常高兴,“甚说”是喜悦,非常高兴,回答说,选用您,贤良指的就是龚遂。“贤良”,良才良将,“固欲安之也”,我当然本来就是要去安定、安抚老百姓的。
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龚遂回答说,我听说这里动乱的老百姓,造反的老百姓,就好像治理一堆乱绳子一样,要把一堆绳子要把它理出来一样。不能够急,要小心,“唯缓之”,只能够慢慢来,然后可以完成这件事。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我希望丞相御史暂且暂时在我,暂时就是我去渤海的这一段时间,不要用成文的法令来拘束我限制我,“得”就是能够,所有的事情一切,“便宜从事”,按照适宜的方便的办法来做。皇上就答应了。
他实际上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个“唯缓之”,要给我时间,不能说你我今天去,明天就让我把这件事办了,不可能,要慢慢来,老百姓不是一天养成的动乱,要慢慢来,给我时间。第二要给我自主权,不要用你们现在朝廷里的现成的这些东西来拘束我。我看到当时的情况,该怎么处理的,我有权自己处理,要求两个。
“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皇上答应了他,“加赐”就是给予,“加”和“赐”是并列的,“加”和“赐”都是给予,赏赐给他。“赠遣”,都是给他钱。
乘传。
咱们翻过来看下一段,“乘传至渤海界”,这样一句话,“乘传”我个人的看法,“乘传”实际上可以放到上一段,也就是说,上一段应该是加赐黄金赠遣,这个词就不念成了乘了,念sehng。
“乘传”是一个专门的名词,古代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让官员们乘坐的特别快的这个车。如果按照教材这种断句,它就断到下面去,乘着传,但乘的传是什么?
就不敢说了。其实“乘传”是一种专门的跑得非常快的,让官员们去坐的车,这是为了紧急处理事务。所以,我想“乘传”,可以改成“剩传”放到前面,大家没关系,教材这种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咱们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看看怎么好。具体的材料的来源就不介绍了。
好,下一段就是: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鉏。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说的什么呢?他来到了渤海这个地方,渤海郡的边地界的时候,郡中的官员们听说了,这个“郡”是郡中的官员,听说了新的太守来了,就派出部队来迎接他。为什么?
动乱呢,那边有人造反。所以,要保护太守,龚遂没有答应,“皆遣还”,说你们都回去,不用来接我,都回去。然后“移书”,就是发文书信,“敕”是告诫,告诫所属的这个县,怎么说呢?
说把那些追捕盗贼的官员们全部罢免,就是为了来镇压老百姓的动乱,而成立的那些军营的任命的那些官职们,比如说,镇压老百姓的专门的某一个官职,每个县里面,“悉罢”,都给我罢免了,不需要你们。实际上就什么呢?
本来是针对老百姓造反,设了一大堆军队和将领,现在都取消了,首先,在军队当中政府军当中做出让步,让矛盾缓和,下边再来要求让老百姓退让,这是一个策略。
“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然后,宣布那些所有的拿着锄头镰刀耕田的器具的人,怎么样呢?都是好的老百姓,良民就是好老百姓,官员不得去把他们当作造反的人来管,只有那些坚持拿着武器刀剑的人,那才是造反的人。
这一下就解放了一大批人,因为造反的老百姓常常并没有刀剑,他们拿的就是锄头,拿的就是镰刀,现在虽然你说拿锄头镰刀来造反,他说你这拿的这是农具。所以,这个农具不需要说你们是造反的乱民。
所以,一下就去了一大半,现在只有真正拿着刀枪那些人。“遂单车独行至府”,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单车独行到府,一个人一辆车,单独一个人来到了他在太守府里面,于是渤海郡里面都安定下来。
“郡中翕然”,“翕”,说文解字说是,“起也,从羽,合声”,也就是起来,飞起来。飞起来这个字,你看底下是一个羽毛就是翅膀,上面是合,就把羽毛合起来。
因为要飞之前,羽毛先收起来,先收再飞。所以,它有收敛安定的意思。在这里,是安定下来,“盗贼亦皆罢”,盗贼也全都平息了,罢了,就是不在渤海了。
“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鉏”,渤海的一带,又有很多专门搞抢劫掠夺的人。“劫”是抢劫,“略”是占领,本来是占领土地,“略有天下之大”,由占领土地,引申为强抢一切东西。
“相随”,互相结伙,就互相勾结起来抢劫的人,听到了龚遂的教令,当时就解散,立刻就解散,为什么,一听说没什么关系,我们只要把东西放下,不拿刀枪,我们就是良民,我们就做良民。“弃其兵弩而持钩鉏”,把他的武器都扔掉了,拿起了锄头,拿起了镰刀,“钩”就是镰刀。
“盗贼于是悉平”,于是全部都平息了平定了。老百姓怎么样,“民安土乐业”,“土”居住的地方。安于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家业,就作为良民,真正的是良民了。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于是龚遂就怎么样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就打开粮仓,政府的粮仓,把粮食借给穷苦的老百姓,“贫民”,“假”就是借,假借是同义词。
重新挑选任用好的官吏,来安慰治理老百姓,安抚老百姓,“牧”本来是养牛,简称为一般的管理。所以,叫作牧民。这里教材有一个注,第七个注,咱们看一下。
“牧养”,它说,这里指治理教养百姓。说文说,牧,养牛人,也引申为饲养治理。古代统治阶级自以为是民之父母,而视百姓如同牲畜。所以,称治理百姓为牧民。这个话,我觉得要注意一下,可能也有一点时代特点,这个话不一定完全是这样。
实际上,前面不是说了吗,“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老百姓他是看成君主的孩子的。地方官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这样的一种观点。未必真的是把老百姓当牲畜,那他自己父母还是什么呢。
所以,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我们的先民经过了一个游牧的时代,因此,很多用在牲畜身上的词,后来引申扩大了它的范围意义的范畴,最后就抽象成一般的意义,也就用到了人的身上。
比如说,孤独的“独”,它就从这个犬,因为狗总是狗咬狗,互相咬,所以它有孤独的这样一个性格,也用来表示人,群众的“群”,它从羊,因为羊总是成群在一块,是和睦相处的,后来用它表示人,不是说人就是牲畜,不一定,我觉得这个注,值得大家注意一下。
好。现在来看下一段。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这是说他的渤海治理的这样的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之后的这样一个状况。
“齐俗”,齐地的风俗。渤海郡在战国时候是齐国,今天就是山东地区,在山东不是叫齐鲁大地嘛,齐鲁大地,现在有一个出版社叫齐鲁书社,就指的是古代,这个地方叫齐国鲁国的地方,齐国的风俗,也就是渤海地区的风俗是什么样的?
“奢侈”,讲究排场,“奢”,大的意思,“侈”也有大的意思,讲究排场。“好末技”,就是追寻工商业,“末”在汉代的时候是把农业当作,本就是树根。
从字形看,树的下面有一个指示符号,表示树根。末是在木的上面有个指示符号,这是表示这个树梢,哪个是本?
农业是本,工商业是末,“好末技”,就说渤海郡的人喜欢做生意,工商业。“不田作”,不喜欢在田间耕作,“田”,这个名词作状语,这个大家要会分析,名词作状语表示什么?
在这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处所。在什么地方,于是龚遂就怎么样,“乃躬率以俭约”,就亲自,事必躬亲,躬亲是同义词,亲自用自己的节约来做表率。这是针对什么?针对的奢侈这种风气。你不是讲排场吗?我自己节约。我太守节约了,你们也跟我学了,“躬率以俭约”,用这种办法来做老百姓的表率。
然后针对第二个,“好末技,不田作”,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鼓励老百姓从事农业,“务”是全力的努力的急迫的快速的进行,从事。
我们在《柳子厚墓志铭》里面曾经介绍过,“务记览,为词章”,“务”就是专心的劳作,迅速的去做。
“劝民务农桑”,“劝”是鼓励,鼓励老百姓去从事农业生产,“令口种一树榆”,并且下令每个人要种一棵榆树,“口种”,每个人种,这个口是个状语,每个人都要去种一棵榆树,“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种一百棵薤,跟榆树差不多,也是一种植物,“本”就是棵,50个葱,一起韭菜,每家要养两只母猪,五只鸡。
“家”本来是名词作状语。它的谓语应该是养,在这省略了,因为前面有一个“口种”这个应该是家养,这个“养”就省略了。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老百姓有的是拿着刀剑的,这不是当初是造反嘛,造反手上有刀剑,就怎么样呢?让他们把剑卖掉了买牛,刀卖掉了买小牛。这个也请大家注意,我们前面提到过是什么,是一种互文的表达,不是说卖了剑就不允许买小牛了,也不是说刀卖的钱,就不能购买牛,必须买小牛,不一定。
但是,底下说,“何为带牛佩犊!”,你为什么带着剑,佩着这个刀呢,带和佩本来都是名词,引申表示动词,就是今天说的佩戴,挂在身上。这个不是词类活用,是词的兼类,从名词引申出动词的词义,是它一个固定的用法。所以,不是词类活用。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你为什么,身上挂着一把刀嘛,你为什么把这个刀给卖了买牛犊呢,用这个办法来让老百姓去把武器出卖了,买回牛来耕田。“春夏不得不去田亩”,春天夏天的时候不能够不前往田野里边,“田亩”就是田野,去干什么?
劳作耕种务农桑,到秋天冬天的时候,要考核他们的收获。“课”我们在《定法》里面已经学过了,“课”是考查的意思,考察你的收获,“收敛”是收获,核查收获的粮食。“益蓄果实菱芡”,“益蓄”是多多的积蓄,“果实”,这就是收获的庄稼,收获的草木水果果实等等。“菱”是菱角,“芡”是鸡头米,都是水产,水里面的这些植物。
“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劳来”教材上有注,就是慰问、安抚,慰问安抚老百姓,“循行”,关心老百姓,“劳来循行”都是对老百姓的一个关心。于是怎么样呢?“郡中皆有畜积”。
于是,在他的渤海郡里面的人全都有了积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富足,很充实,很富实殷实,也就没有人打官司了。
“狱讼”,“狱”本来的意思是说争罪,“讼”争财。所以,“狱”今天我们说的刑事,这个案件,“讼”是经济案件,在这里,各种案件也都平息下来,表示这个地方,人们生活好了以后治安也就好了,社会稳定了。
最后一段,我们看一看。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议曹王生愿从。功曹以为王生素嗜酒,亡节度,不可使。遂不忍逆,从至京师。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会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王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陈对,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遂受其言。既至前,上果问以治状,遂对如王生言。天子说其有让,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遂因前曰:“臣非如此,乃臣议曹教戒臣也。”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议曹王生为水衡丞,以褒显遂云。水衡典上林禁苑,共张公馆,为宗庙取牲,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这是说龚遂的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写他的最后的结局。这里面也提到了,他在最后,有一个在国君的面前,非常坦诚的说出了一个给自己提供好的建议的人的,这样的一个事实,最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
“数年”,过了几年,皇上派遣使者征招龚遂。就征调他到京城来。
前面我们见到过昌邑王刘贺立嗣以后,“官属皆征入”,征招就是到首都,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从边境到首都,“议曹王生愿从”,“议曹”是他的手下的一个官职,官员。“议曹”就是提建议的。“曹”就官职名称,这个人叫王生,希望跟随他一起到京城去。
“功曹以为王生素嗜酒,亡节度,不可使”,他手下的另外一个官员叫“功曹”,就是考核官员,管组织管干部的这样的一个官员,他认为这个人平素喜欢喝酒,没有节制,喝起来就没完,不能够让他一起去,“不可使”从之。不可使他一起进京。
“遂不忍逆,从至京师”,但是龚遂不忍心拒绝,“逆”在这是拒绝的意思。就违逆违背了他的意志,就是拒绝王生。于是王生就跟随龚遂来到了京城。果然,“王生日饮酒”,每天都喝酒,“日”是一个名词状语,天天喝酒,“不视太守”,不看太守,不管这个太守。
“会遂引入宫”,一直到了龚遂被引荐进入皇宫的时候,“王生醉”,王生还是喝醉了,“从后呼”,跟在后面就叫他说,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明府”就是太守了,对太守的称呼,您先停一下,我希望跟您说句话,“愿有所白”,“白”是说话,“遂还问其故”,龚遂说,什么原因有什么事?
王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渤海”,天子假如要问你,“即”要注意这个词,请大家注意,“即”在这里是一个假设连词。天子假如要问您用什么办法治理好了渤海郡,“君不可有所陈对”,您不能够回答或用什么办法,“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而应该说这都是圣明君主的圣德,不是小臣的力量,不是我做的力量。
于是龚遂就接受了他的话,到了皇上面前以后,“既至前”,“既”是到了之后,到了皇上面前之后,皇上果然问他用什么办法把渤海郡给治好的?
“遂对如王生言”,于是龚遂就按照王生的话来回答。天子非常高兴,高兴什么?“天子说有让”,“其有让”是说的宾语,喜悦高兴,由于他这种谦让,高兴,笑着说,您从哪里得到了一个忠厚长者的话,来使我的心意得到满足呢?
遂因前曰:“臣非如此,乃臣议曹教戒臣也。”
龚遂于是上前说,不是我想这么说的,我本来不是想这么说的,是我的议曹叫王生的这个人,他教导我告诫我,让我这么说的。
“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皇上就非常高兴了,由于龚遂年纪大了,就没有再认他作非常高的公卿这样的职务。于是就任命他做什么?
“拜为水衡都尉”,“拜为”任命他做水衡都尉,这是官职。这个教材里有注,“议曹王生为水衡丞”,由于他是听了王生的话,使皇上这么高兴,因此,就让王生也做了水衡丞,是水衡都尉手下的一个官职。
来用这个办法,用这种任命来怎么,“以褒显遂云”,来褒奖王生让龚遂得到显贵那个话,“显遂”是个使动,使龚遂显赫,使遂显。“显遂”作褒的宾语,就是褒奖使龚遂显赫,怎么使它显赫,因为教给他的一个谦虚的说法,博得了君主的欢心。
所以,授予了水衡都尉,这样的一个官职了。“水衡典上林禁苑”,水衡都尉这个官职主管的是,“典”是主管。主管的是上林苑的禁苑,上林苑的内部的事务。
“上林苑”,教材上有注,就是君主的打猎的地方,“共张公馆”,“共”就是供应,提供给皇宫里面所使用的这些物品账目等等。“为宗庙取牲”,为皇宫的宗庙,他们来“取牲”作牺牲,来提供这些东西,因为他打猎的场,是蓄养东西的地方。
“官职亲近”,官职跟国君非常亲近,“上甚重之”,皇上非常的器重他,“以官寿卒”,这样龚遂就以自己的在这个官职上面,给自己的正常的寿命,而最后死在官职上。
这是最后写了龚遂的,他的最后的这样的一个这个结局。由于他在国君面前说的这些话,非常的得体。所以,得到了皇上的重用。
好!我们这节课,我们是学习了、接触了、了解了、介绍了一些纪传体的史书的它的相关的知识,我们又重点的分析了课文当中的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还有异体字的构成和分类,以及互文,这种特殊的汉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表达手法。这些知识呢,请大家回去以后,认真的加以归纳总结,要能够进行分析。
所以,我们这一节课的练习安排的就是,归纳分析课文当中的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三种现象。然后请大家,把23页的上面这第一段,“遂见齐俗奢侈……”,一直到他的那一段的结束,就是“狱讼止息”。
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