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周

认知升级即是自我救赎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18人  卢晓周
卢晓周 认知升级即是自我救赎

卢晓周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

诚然,我们这些深处“高墙”之外的肉身,可以自由的行走,可以自由的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其实我们大多却活在各种各样看不见的“高墙”里—各种各样的看不见的体制里。有形的,无形的体制化塑造了我们。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接受体制化,这就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标准化答案的教育体制。一开始只有单项选择题,后来有了多项选择题,教育体制的进步仅仅止于此。标准化答案的教育机制,造就了我们对体制化的情有独钟,体制化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气质。

无可否认,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体制化的世界。我们为了不至于落伍,紧随潮流,这是外部世界加诸于我们个人的体质化,人人自拍,人人美图,其实就是体制化的一种表现。万民创业,万众创新,让自己不至于别人嘲笑,加入创业大潮,也是一种体制化的结果。

舆论是当今社会最广泛的体制化,无孔不入,无所不在。

我们信奉过去的经验,我们相信因果逻辑,我们需要成功案例,其实都是体制化的结果,因为这些可以给我们安全感。很多人难以突破传统思维桎梏,也是典型的体制化作祟,因为他需要传统思维才能生存。

体制化让一个人形成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让自己可以待在思维的舒适区。体制化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失去思考能力,体制化只能培养笨蛋。

所谓社会开放,民主和自由,其实就是减少体制化对人性的戕害。

但很多人,往往成为自我的体制化的奴隶,所谓作茧自缚就是这个意思。祥林嫂就是一个自我体制化悲剧的角色,她活在自己的过去和悲伤里,当她一遍又一遍重复“真的,我真傻”的时候,就是她无法逃脱自我体制化的牢笼。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思维上的体制化?就是他始终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拒绝任何新的思维和任何可能性的不同。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看得见,看不见的体制化做着斗争,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打破这样那样包围我们的“高墙”。我们可能贪图“墙”里面的舒适,当我们更渴望拥抱变化,因为“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完成自我救赎,才能走向伟大。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出狱后自杀了,这就是体制化造成的悲剧,而安迪和瑞德却最终挣脱“体制化”的戕害,获得了新生。这也是一个精彩的暗喻:挣脱自我设置的牢笼,这才是人生的希望。

体制化无处不在,“墙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的心里”。

过去的成功、经验、他人的说教、知识的老化、社交媒体带来的无孔不入的舆论影响,这些都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体制化。我们之所以害怕改变、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盖因我们习惯了体制化带来的安全感。

十一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不确定性、急剧的变化,几乎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如何能在这时代的浪潮淹没?除了积极拥抱变化,几乎没有别的路可走,而想要走得稳,终身学习和认知升级也成了我们的宿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