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三字经》十九——七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我反复在说《三字经》这个章节的编排,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的,虽然说到自己都烦了,但是还得说,一是因为实在是重要;二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我写的每一篇东西。
这个章节从一到十这些数字都是概括性的,从一到六可以说都是在体认自然环境,现在数到七,从这里开始接触真正的所谓“人”的学问了。是在说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一定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就是所谓的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必须要给自己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方面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劳动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那只是就物质层面来说的。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能真正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拥有饱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能恰当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因为人是受感情支配的动物。
对于《三字经》的这句话,关键是要学会去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情绪控制不好不仅对所谓的事业发展不利,更重要的是情绪失控会伤身。《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就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人是不可能没有感情波动的,所以这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度,要能做到孔子评价《诗经》的那两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还有就是《中庸》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发而皆中节”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2015年看了李开复先生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本书,感觉当中的一段话用在这里非常适合。“过去我一直以为,压力必然伴随着痛苦而来,其实,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都会造成情绪压力;在亢奋的时候、思考的时候,因为我们喜欢做那些事,也喜欢那些感觉,所以不觉得那是压力”(《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2015年7月第一版,P159)。简单说明一下,这本书是他面对淋巴癌,因17个月的治疗所生的感悟,都是在认真面对死亡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人生的经验,其中总结影响人身体健康主要是睡眠、饮食、运动和压力四个方面。
“七情”其实是从“六欲”来的,所以我们平时总是说“七情六欲”,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欲’,是人感知外部的本能,也可以说是根本的欲望。要调节好“七情”,首先就得控制好“六欲”,这方面佛家讲“禁欲”,道家讲“清心寡欲”,就我目前学习的程度而言,我感觉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在这方面的学说都是一样的,儒家讲“不惑”、佛家讲“不住”、道家讲“弗居”,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述的文字不同而已,就是在告诉大家不管做什么,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或者自己有责任必须做好的事情就可以了,这样去做事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至于怎么能达到这个境界,我目前最欣赏的还是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时,对“养气”以及“不动心”的阐述。就是要让自己的理性修养战胜自己的感性冲动。“如果理智抵挡不住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那么人就成了这种情绪的奴隶了。……我们在理智上知道不应该做,而情绪上抵挡不住硬是要做的时候,就要拿出最大的勇气来马上转变。知道不应该做,就绝对不去做。”(南怀瑾《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P184)
人必须做自己的主人,这一点,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