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

我们的积极性来自哪里?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40人  RoyW

(一)我的故事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北京头马俱乐部的几次会议,我发现一个值得回味的现象。

        我们的俱乐部每周都有活动,每周参加活动的人员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周都会出现。我随即采访了一位每周都能看到的熟悉面孔:为什么你有这么大的积极性参加头马每周的活动?难道你没有工作要做,没有家庭需要照顾吗?她回答我:因为每次我来头马都能学到一些对我实际有用的东西。的确,能够有所得,的确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我又反观了一下我自己。头马还有一个在五道口的俱乐部,我也在他们的宾客群里,我每天看他们在群里讨论的热火朝天,非常想实地感受下他们的现场氛围。但我核算了一下,我下班坐地铁过去,单程得1.5小时时间,还不能算上地铁中转及走路时间。我6点下班,到达地点最早也得7:30,这时俱乐部活动已经开始半小时了。俱乐部活动9:00结束,我再返回到家的时间大概是11点。我自我评估了一下,感觉自己能够准时参加这个活动的概率基本为零。所以,尽管我知道那个活动可以带给我很多的新知识,让我有很多的收获,但是受限于我自身的能力不足,我不能够保证我的参加率,我还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参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自身能力(期望值)跟对个人是否有所得(效价)相互作用的影响。

(二)活动积极性模型

        西方心理学家Victor H.Vroom早在1964年就对人的活动积极性做了如下公式模型:

                    激励力量 = 期望值 x 效价

        激励力量:即活动积极性的大小,收到期望值跟效价相互作用的影响。

        期望值:根据个人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即达到目标的概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能力)。

        回到刚才的话题。我希望每周都能够参加头马的活动,但由于我到头马活动地点的距离过长,或者我工作过于忙碌,导致头马活动10次我只能参加1次。这种情况下我的期望值,也就是我能够参加活动的概率是10%。如此低的参会率必然导致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参加俱乐部活动。

        效价:即目标达到后,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我个人是否有所得。效价有正、有负、有零。效价的最根本内容是WIIFM(What's in it for me?)。

        结合实际情况。加入我可以保证每周都参加活动,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我发现,参加活动对我个人演讲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我的演讲能力不升反降。此时参加活动对我的效价就是零甚至是负值。那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原来那么高涨吗?

        通过以上两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做某一件事情的激动力量,是参加活动的期望值与效价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足够高的期望值,同时效价为正的情况下,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当然,不同的事情中期望值跟效价都会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方面考虑,其期望值跟效价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应用期望理论的时候要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工作中的应用

        那么在日常工作中,这个理论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实际工作的呢?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相信大家偶尔都会有这种感触:我的工作内容一点都不符合我的个人发展,对我自己的成长一点都没有用处。这里就引出了这个模型的第三个要素:将个人的效价跟公司的绩效相结合。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从员工的角度。我相信不管哪个职位的人员,在选择一家企业、一个职位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在里面。那如果我们将公司的绩效跟个人的目标相结合,就可以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目标。将个人的目标(效价)跟公司的绩效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如果你是管理者,在给员工设定目标的时候,你要考虑到员工完成目标的能力,即给到员工的期望值要合理。同时,你也要尝试去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将员工的真实需求跟工作绩效结合起来,才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执行一项活动的积极性大小,受到我们个人能力(期望值)与个人所得(效价)的综合影响。工作中,如果能够将公司的绩效与个人所得相结合考虑,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