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职业病

2023-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记录本

于永正老师每节课都设计有写作的训练,他的作文教学也是更是上的生动,很好的落实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就比如说作文教学吧!在他的眼里,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以当成写作文的素材。

他到教研室,看到桌子上放着“瓜叶菊”“兔耳兰”,费了很大力气,徒步把花搬到了学校,让学生观察写作文。

妻子给朋友的孩子买了电动玩具“照相狗”,他也“借”过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练习,因为他们刚刚学过了习作例文《壁虎》,要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仿照例文的方法来写。

他无意中发现了学校的垃圾箱里有一块只咬了一点点的面包,便带到教室,让学生看,说感受。他还扮演着面包的学生,给自己取了个晓理的名字,请大家帮助晓理,对小李进劝告,以《劝告》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习作。因为学校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第二节课,又让学生写了一封《致全校同学的公开信》。

听说他们学校的某个老师,每年都给一位失去父母的同学过生日。他就把那个老师请到教室,让学生先“采访”再“练写”,题目就叫《温暖》。

就连别人送给妻子一把双人伞,他也拿到教室让学生观察,写作文。

于永正老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章”。他说,这是“职业病”。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素材,比如前几年教四年级,让学生《写一件物品》我就曾经把用了很多年的茶杯带到教室,让学生观察。按照例文的写法,师生共创了一篇文章,然后学生再独立写的一件物品,写的就比较生动。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到操场上玩并自创了游戏“古诗翻翻乐”,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回来之后,每个人都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自然而然生动地呈现在纸上。

还有每年都会让学生养蚕,写观察日记。孩子们写的可生动,从蚕宝宝出生,成长,慢慢地写得更长,更丰富了,会写:采桑叶,放桑叶,捡蚕,发生的有趣事情,还写了他和蚕之间的一些故事,自然而然加入想象,和蚕宝宝们对话,给它们取名字……印象最深的是还有一个同学竟然写了自己的蚕盒被老鼠“拉”走的事情,我在班里念出来,同学们都笑得肚子疼。

看到什么都能和教学联系起来,这职业病确实好,哈哈,可头脑一旦被禁锢,修的太正了,怎么可能犯职业病。

前几天,杜先生拍了一视频,大概画面是蜜蜂在花间采蜜。一朋友见了留言:“这是《蜜蜂》这首诗是很好的导入素材!”有人说,这还能当素材,他说,职业病。

这职业病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