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附近一所小学的几个班级,老师们别出心裁地让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一份拿手菜来,要在教室里举办一个丰盛的自助午餐。
以防菜品重复,前两天家长就预先在qq群报上菜单。现在科技发达了就是这么给力。
孩子们渴盼已久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早上,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在操场上开庆祝会做游戏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为了确保食物的新鲜,早上九点多钟,家长们陆续从四面八方带着各自挑选和精心烹调的美食来到教室里,放在由课桌铺上塑料布临时搭成的餐桌上。近百种各色各样的美味佳肴,琳琅满目, 美轮美奂,色香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每个家长都不想落在别入后面,因而都煞费苦心送最好吃的食物来。除了如图上所示,还有许多没有拍摄到的东西,如寿司、羊肉串、龙虾、红烧虾、大闸蟹、水煮活鱼、各种水果、饮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举不枚举。
孩子们活动完十一点准时开饭。他们自带碗筷,个个欢喜雀跃,争先恐后,蜂拥而上,唧唧喳喳纷纷品评,在餐桌前穿梭来往,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食物;
“这种巧克力蛋糕很好吃!”
“这个 ‘骨肉相连’没吃过,一定好吃!”
“那个提拉米酥又贵又好吃呢!”
“是吗?我也来试试!”
……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独身子女,都在蜜罐子里长大,这么多伙伴聚在一块随意挑着吃这么多的食物,却是第一回,感到既新鲜又兴奋,肆无忌惮地“啧,啧,啧”咋吧着小嘴吃得津津有味,教室里一片喜气洋洋,好生热闹。
老师和孩子们一样,装完了吃,吃完了装,来来回回好几趟,个个吃得肚子滚圆,“呃呃”地连连打着饱嗝,有的孩子吃撑了就往卫生间跑,哇啦哇啦地吐,吐完了回到教室看见没吃过的东西又想吃,吃了又吐,结果卫生间竟排起了长长的“兔子”队伍。真是“舍命陪君子”,还好没出什么问题。
傍晚,我听了一位邻居家长和她的孩子如此这般的诉说后,在为现在的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感叹外,也不禁想起我们这上上一代人的童年生活。
那时正值物质匮乏时代,我住在农村乡下,正上小学。
平时大家吃的是麻花花的地瓜米饭和地瓜米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秋天是地瓜收获季节。
男人一到地里就挥刀割下藤叶抱到地头,接下来挥锄挖地瓜;妇女就把叶子摘下来装在麻袋里挑回家,老叶子煮了给猪作饲料,嫩叶子加点姜丝蒜头炒了给家人当菜吃;
小孩子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帮忙捡地瓜,顺便还会把嫩绿的茎叶掐成一小段一小段“藕断丝连”的串串挂在耳朵上手腕上当项链手镯,冰冰凉凉的很舒服。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
孩子们如果口渴了肚子饿了,就拿着一根地瓜把皮上的泥土拍干净,咔擦咔擦地啃着吃;
有时会跑到水渠边的荆棘草丛间寻找吃的,有一种红红的果子叫“野菠菠”,也叫山莓,拇指般大小,吃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孩子们的最爱;可它的茎叶上长着带刺的小绒毛,不小心手指头会被戳着。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还有一种长得像青涩的小芒果,又像一只小老鼠,名叫“老鼠瓜”,咬一口会有白色的乳汁流出来,有点像青瓜的味道,成熟时呈金黄色,可孩子们往往等不到那时节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摘下来尝尝鲜,虽然不怎么好吃。
村中央有一棵大榕树,树上结满豆子一般青青的小果子。秋天来了,秋风一吹,成熟的紫红色榕果就沙沙沙地洒落一地,孩子们趋之若鹜 ,纷纷跑到树底下捡起来吃个不停,味道甜甜的,吃得满口流“脓”;
当然,山坡上树林里也有“苦桃仔”“野柿子”这些东西,可那苦涩的味道真不好吃。
地瓜收回来后,大人们会把它们分门别类,小地瓜蒸着吃,大地瓜就擦地瓜丝,然后洗涤过滤(沉淀下来的淀粉就是地瓜粉),沥干水均匀地铺在竹篾编的长方形的“竹匾”上,搁在一个高低杠上晒太阳,晒干了就储藏起来。
为了养猪,地瓜米饭煮到半生不熟时就用笊篱捞起来放在底板留有缝隙的饭桶里蒸,经过洗涤和捞饭这两道工序,地瓜米基本不怎么甜了,刚开始吃还觉得有淡淡的甜味,吃的时间久了就觉得像是嚼蜡很不好吃。可那时就是这样的地瓜米饭也是有限的。
为了填饱肚皮,有一段时间全村人上山去挖一种长满金色绒毛的“骨刺”,拿回家后把毛刮干净切块捣碎,混在大米里加点盐巴磨成浆再蒸成糕,虽然暂时裹了腹,可便便却憋着拉不出来,后来人们都不敢吃了,去摘地瓜叶艾草挖芭蕉根充菜充饭。
三餐吃的菜除了从菜园子里摘以外,很少买鱼买肉吃。平时最常吃的就是生长在软泥沙中的蚬子加盐巴腌成的“咸流仔”,商店用“鼠船”把一大缸一大缸的“咸流仔”从福州城里运到乡下来,一斤一两毛钱,买回家洗了洗就可以吃,肥肥胖胖的盐津津的蚬子肉很好下饭。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新鲜的蚬(xian)子
为了找回那旧时乡愁的情节,至今我有时还买新鲜的蚬子回来进行加工,用小刀刮去头顶上的一丁点“牛鼻子”,撒上盐巴味精姜丝白糖红糟茴香料酒,就大功告成,装在大碗里,不时给搅拌搅拌,一星期左右就可以吃了。当然那味道跟以前的比是好吃多了。
还有一种就是青橄榄加盐巴腌制成的“咸橄榄”,一斤也是一两毛钱。为防止橄榄发霉,商家会把盐巴下得很多,因而表面会蒙上一层白白的“盐霜” ,吃一口饭啃一点橄榄,一碗饭只需一两顆橄榄就够了。因为只有咸和苦涩的味道,吃饭时常常会有龇牙咧嘴的表情。
今昔“儿食”的天壤之别孩子们吃的零食也少得可怜。印象最深的是那种一分钱可以买七八顆小指头一般大的炒蚕豆。蚕豆又硬又滑溜,放到嘴巴里在唇齿间骨碌来骨碌去,很难搞定,经过口舌的一番较量,上下糯米牙好不容易找准它那鼓鼓囊囊的腹部用力咬一口,会发出清脆的“咔哒”一声响,蚕豆便断为两节,然后用舌尖慢慢剔开蚕豆皮再吐掉,口里“咯嘣咯嘣”地咬着豆豆咀嚼着,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很好吃,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把嘴唇磕破,起了个包流出血……
读二年级时,一位女同学爸爸去北方出差买回来一袋萍果,她从家里带来一个,用小刀切成八小块分发给八个女同学,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从没见过萍果,更别说吃过。大家一丁点一丁点地慢慢啃着嚼着,吃得津津有味……
那时的孩子们虽然缺衣少吃,长得黑瘦,可很少听说身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天是蓝的,水是绿的 ,蔬菜是纯天然的,乱七八糟的食物吃得少,没油没肉,小肚鸡肠也9很干净,自然就少得病,即使有什么头疼脑热,只需大人弄几样东西,糙纸包茶叶+几段葱白+三片生姜+几滴山茶油泡开水喝上两盅,或是葱根姜丝炒粉干,吃了出出汗就没事了,或是在鼻梁脖颈脊背手脚上刮痧抓揪,虽然上面会留下一只只蟑螂似的深红色印记,可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不日,感冒就好了;
那时孩子们普遍地一样贫穷,口袋里都没有私房钱,因而也没有攀比心理,同学之间关系很和谐,很纯正,不会因为你衣服鞋子穿得旧吃的东西很便宜就看不起你;
可现在跟过去比,就大相径庭了。衣服旧了不穿,鞋子破了一丁点啪一声扔进垃圾箱不穿了。
有的家庭富得流油,孩子根本不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小胖孩,因为嫌口味太辣,把刚拆封的一整包薯条随手扔进一个水洼里。店老板说这孩子父母钱很多,小男孩每天的零花钱至少有100元。真不敢想像这个花钱如流水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现在生活是很富裕,物质也非常地丰富。可什么“地沟油”“转基因”“有毒”蔬菜水果频频出现,防不胜防。要说现在什么地方人最多?我看医院里人最多,简直是人山人海……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像块宝,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口里怕化。
有的孩子长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有的却长得又矮又瘦,像根豆芽菜。不是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咳嗽,就是消化系统不良,腹泻,胃肠炎 ,动不动就上医院 ,不是打针吃药就是输液,一家人守着个宝贝儿子跑前跑后……
物质的匮乏与富有,今昔对比,真是天埌之别。
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