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著,远离痛苦
我们总是喜欢一切尽在掌握,我们总想着可以深谋远虑,防微杜渐,一帆风顺,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对错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故障的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身处顺境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的惶恐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忘记了生活本应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地去贴近本心。
我们日常的行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本心:众生安乐-爱,喜悦,和平)
我们的修行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
1>紧张对抗:生活故障的检修员,什么全想在自己的控制之内,无法认知无常无我;
2>趋利避害:
A世界上比自己更聪明,努力的大有人在,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比自己更为丰富的资源,所以带着感恩的心,不断成长,不断的给他人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B当我们疲惫/时焦虑,不必急着填满周遭的一切,学会和自己相处,而不是一味的放纵自己,比如暴饮暴食,刷手机,购物等,最终就是以一种痛苦代替别一种痛苦,不会收到满足,只有后悔;
C当我们遭遇不公平时,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如同钻进一个硬硬的桃核中,孰不知,这样只会是封闭和坚硬,对解决问题一点益处都没有,不如把自己敞露在痛苦中,拥抱它,用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让我们的本心回归,折射出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
D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和满足,当我们遇到一些不习惯或是条件达不到自己的想法时,要随意而安,不要苛责,比如外面的环境不舒服,遇到自己不舒服的人与事,要包容/安住当下。
3>自以为是,把自己看得太重。
A面对一个人,一件事,我们总是习惯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对的,错的,应该的,不应该,有利,无利,自己多么有见解等等,我们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B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一套,与众不同,这种自我欣赏阻止了我们与别人正确地相处与交流。
以上不是自己特别爱犯的毛病吗?比如侃侃而谈,除了自我表现外,还能有什么用途呢,难道别人比你懂得少吗?你说的道理对所有的人和事都适用吗?只能说明你的自以为事,真是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啊!这个习惯要改。学会藏与闭嘴。
C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我们拒绝与别人沟通,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
虽然我们都想对自己好,都把自己看得很重,但上面的“生活故障检修员(把生活抓得太紧)/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自以为是)/趋利避害的外求者,这些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让自己更困惑,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遇到情况不立即被情绪淹没,而是看看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改变。真正的在当下做出一些改变,不在和自己和环境较劲。
放下执著,就能远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