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据化

2020-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肖潇2016

在瑞典,有90%的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看了这个结论,就会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显然的事实是,很多司机高估了自己的驾驶技术。

高估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是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过于自信。

就自信本身来说,对自己自信很多时候是好的,是被提倡的。但如果因为自信而过高估计自己某方面的能力,那极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让自己难堪。

念大学的时候,我偶尔在早上6点钟去学校的操场跑步两圈。学校的操场不大,300米一圈。跑完两圈,然后练几下单杠、双杠、俯卧撑、引体向上。

每次早上我来操场上锻炼的时候,操场上几乎看不到其他人(操场上最多人的时候是下午五六点钟),我因此感觉良好。

下半年,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班里很多同学不愿意参加,班级参赛人数不足。团支书找到我,要我参加运动会的短跑项目。考虑到自己平时偶尔运动,所以对那次运动会也比较自信,我没有想太多就答应了,报名了100米短跑项目。

报名学校运动会后,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参赛,我也没有去做相应的准备。随着时间的过去,运动会的日期一天天靠近。

我记得,100米短跑比赛是安排在下午。比赛之前,所有参加100米短跑的运动员集合在一起,然后由专门的领队带着我们去到起跑点。

运动会期间,操场四周是各个院系和班级的同学和啦啦队。

在去往起跑点的过程中,我远远地向操场边自己所属院系的啦啦队和同学使劲挥了挥手,啦啦队顿时欢呼了起来,大家一起向我挥手做回应。

起跑发令枪一响,我和其他运动员就冲出了起跑线,像刚出圈的公牛一般。在短跑比赛中,每一个人都很拼命。

在那次运动会以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短跑比赛,也从来没有这么拼命地跑过。

结果可想而知,我跑了不到10秒钟,感觉两腿就没有力气了,两腿变得很沉重,抬不起来。最后,我还是咬牙尽力跑完了100米全程,但成绩很不理想。

那天晚上,同学说我赛跑时双肩摆动,上身后倾,赛跑的姿势很难看。接下来差不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的两条大腿剧烈酸痛。

在那以前,我总是对自己在运动方面的表现感觉良好。参加一次短跑比赛后,我对自己的短跑技能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实际上并没有自己感觉的那么好,不再盲目自信了。

过去的一些年里,我一直有运动的习惯。我在小区的健身房里办了健身年卡。在下班时间里,我去健身房跑步,做体能训练,做拉伸等等。每次去健身房之前都会提前计划好,训练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强度是多少,频次是多少,等等。每一个计划只要坚持一两个星期,身体就适应了,然后有可能突破,突破后再进入下一个计划。

在健身房训练,我很容易给自己设定量化的标准,也很容易在跑步机上看出自己的成绩。在跑步机上跑步,以比较舒适的速度跑的话,我跑10公里的时间是50分钟。

后来,我在公路上跑步,当手机里的跑步软件提示跑完10公里的时候,对应的跑步时间大约也是50分钟。

有了量化的标准,我对自己的运动水平有了更准确的了解,不会偏差太大甚至天马行空。

在健身运动方面,有了数据量化的标准以后,隔一段时间就能够非常真实地体验到自己在健身运动方面的进步和突破。

如果将数据量化的方法沿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应用的领域虽然不同,道理确是相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