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中的《驴得水》
电影《驴得水》的背景设置的是“乡村教育实验”,大概的剧情是一个怀抱教育理想的校长带着自己的女儿,找了3个性格各异的教师组了一个局,在一个教育极度不受重视的地方,办了一个小学,因为人们吃水是个难题,于是找了一头驴充当拉水的交通工具,于是得名“驴得水”又因为没有额外的支出去养这头驴,于是就把“驴得水”冒充成一位教师,申请了教育经费。有一天,教育部的特派员要下来见见这位被传“英国留学,多么优秀”的教师“驴得水”,由此展开的一系列“对策”,开始了电影剧情的发展。
把“驴得水”变成人,于是找了一个憨厚、邋遢并且“妻管严”的铜匠去充当。为的是蒙混教育部派来的特派员的检查,于是连夜给他“变形”,生性憨实的铜匠,古老又封建的观念:人是不能照相的,这样人会变得短命。为了让铜匠配合,张一曼,唯一的一个女教师便去“睡服”他,后来又当铜匠媳妇找到学校时,又恰逢特派员带来外国教育投资者来见“驴得水”老师。张一曼为了让这两个人赶快消失,于是放下狠话,骂假扮“吕老师”的铜匠是“畜生”。
张一曼,一个神经大条的女老师,行为不拘小节。在没有跟铜匠发生关系之前是裴魁山的梦中情人。而她自己也看似放荡实则善良,直到最后在剧情的发展下,突变的“铜匠”反客为主,让大家一起来批斗“张一曼”光骂她还不行,要校长剪光她之前的卷发,直到把一个“窈窕、曼妙略带风骚的女人”变成一个“头发参差不齐,像刚从疯人院放出的女汉子”,的妆容照到镜子里,无法接受,像是太阳照射下的放大镜下的蚂蚁,只想赶紧找一个无光的角落躲起来。于是,着急忙慌的钻进了桌子里,后来就开始疯疯癫癫。
周铁男,操着一口东北纯爷们的腔调,一直站在正义的一面,直到一声枪响,子弹从他的脸边擦过,正义的影子也没有了。当目睹了张一曼被特派员的护卫拉下去想要强奸她的场景时,却只得抱头呼喊,又是在手枪的威逼下。
裴魁山,这个角色倒是鲜明的坦白,就是在权势下最先缴械投降的那个。丑恶的嘴脸丝毫不需要掩饰,风往哪边吹,不用思考该往哪边倒,毫不费力。
特派员,所谓的教育部的代表,国家的公平正义的代表。一开始义正言辞,当三民小学的教师们把他们的谎言一五一十的坦白后,他也就无需再遮盖他那虚伪的面容,直言有“钱”就行了,管他什么教育,婚礼动乱中眼睛里看到还是那一万美元。
铜匠(吕老师),这是一个变化也特别坦白的角色,之前是“妻管严”,当跟那个风姿的女人发生一次关系之后,好像他的人生瞬间就变得有棱角了,之前的怯弱、憨实全都不见,变得自私、报复心。也许是再也不想过以前那种“妻管严”的生活,也许没被冒充“吕老师”之前的生活太邋遢、太不堪与冒充“知识分子”之后突来的尊重、抬高让他迷失,他太不想,也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生活状态了,于是配合特派员、校长演戏,演了一个死尸,要知道之前连拍照片都觉得晦气的人,在金钱、地位等等的利诱下,死尸又何惧呢?唉!
还有老校长、和他的女儿,以及那头驴。驴被他们吃了,不通世故的女儿被迫配合演戏与铜匠结婚,只为了一张通往美国的门票。
最后的最后,三民小学只剩下老校长、周铁男、裴魁山。故事的结局在失心疯的张一曼的一声枪声中结束。
奥,对了。电影中表现那个年代人们普遍不重视教育的细节体现在村民们听说上学给孩子们发奖学金,才积极踊跃的报名让孩子去上学。
恩,对,大概情节就是这样。我叙述的语言表达实在不怎么样。
教育、知识分子、我们的教育啊。我回忆教育史上把那些搞过乡村教育实验的人。晏阳初、梁漱溟,其实关于他们具体的内容我也记不得了。
人性真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吧,我们真的很幸福了。人们有时候太容易把人分为“圆滑”与“实在”,可是呢,渐渐地就明白了有时候适时的变通不是说你多圆滑,只是这样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顺畅,只要你的内心还能信任你自己,还有自己坚持的一些东西,就改变吧,就接受一点一点的改变吧。也许人跟花儿真是一样的,就算外面的花瓣开了谢、谢了开,可是只要里面的花心儿还没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