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简友之家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圣贤书友会

《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2021-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在水逸帆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

最好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其次,人们亲近并赞美他;再其次,人们害怕他;最差的就是人们蔑视他。

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信任他。领导者应该要做到悠闲自得,不要随意发号施令。

这样事情都做成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

我的解读:

老子在本章中主要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问题,他设定了几种领导者的领导模式所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不知有之;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概括起来为四种:第一,最好的统治,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人们给予亲近和赞美;第三,人们产生畏惧;第四,人们给予轻蔑,既然不足以信任,人们就不予以信任。

老子说大道无而长存,大道无为而长能,真正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人们也常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之所以强扭,是因为还没等到瓜熟蒂落,没长熟的瓜,又怎会甜呢?这是因为人们没有顺应自然规律,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主观臆断,这样必然会自食其果,这里的自然规律也称为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人们违背大道就必然会受到惩罚。为了不受大道的惩罚,毫无疑问,人们就必须合乎大道的规律,一旦人们的行为与大道吻合,就会自由自在,事半功倍。退一步讲,统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惩罚,就必须顺应大道,做到无为而治。

因此,这四个等级中,老子推崇的是实行无为之治的统治者,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谨言慎行,绝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老百姓遵循大道,统治者不必劳神苦思,国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也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觉之情,没有感觉自己就无所谓仇恨,没有仇恨,国家自然太平。这样的场景,正是老子对百姓皆为我自然的最好描绘,这也就达到了老子所谓的道的境界。所以,统治者要想成为太上,就要取信于天下,顺应自然,这就实现了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