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阅读

陌上杨工作室‖以阅读改变教育(五)

2020-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陌上杨

传统语文教育的局限

——观念

1.语文教育目标的功利化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量的积累后才能发生质的变化,需要潜移默化与慢慢感悟。但是,目前的语文教育在应试升学的压力下,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忽视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长远语文素养形成的要求。

语文教育的功利性倾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语文学习过度与应试接轨。

2.传统封闭的课程理念

        传统语文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因此,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学习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一下课,语文学习就与学生无关。更为重要的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授强行灌输,力图求同而不允许存异,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缺少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发现美的能力。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但寻找语文却需要我们勇敢地走出课堂,用一双敏捷的眼睛去探索、去发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学会走出课堂,寻找生活中的语文尤其重要。

3.陷入”语文即语言文字”的局限想法

        ”语文即语言文字”这种说法是导致语文教育陷入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原因。该观点以偏概全,其内容仅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但也肢解了文章作为有机整体的存在,忽视了语言背后综合的思想与文化传统。

4.”训练万能论”大行其道

        ”训练万能论”也是与语文教育的功利化联系在一起的,过度追求学以致用与应试成绩,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成为语文教学的金牌法则。但语文就是需要学生感性领悟的课程。

        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厘清课文教学与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过程中,插入一些训练对学生巩固相应的知识点有很大帮助,但这需要技巧,也需要把握合适的尺度,将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中心,在短期内可能有用,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不符合21世纪人才的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