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28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240人  洪丰乔

6.1个性——语文分享教学的基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同时笔者注意到,在新课标中,提到“个性”的就有14处之多,如:

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⑶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⑷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⑸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⑹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⑻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⑼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

⑽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⑾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⑿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⒀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⒁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此在具有指导性、权威性而又薄薄的课标准中这样密集得关注“个性”,简直是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当然这也恰恰说明,个性已被我们教育界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眼下的教育教学对个性的关注度、承认度、倾向度和执行度又是多少呢?笔者以为是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悲观!

笔者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优点的集中绽放,而不是缺点的充分暴露。充分展示和绽放自己的个性,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有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是负面大于正面的。因此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突破,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⑴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也包含了趋向变革、鼓励进取的积极因素,但是同时也包含了不少落后、消极和负面的惰性因素。消极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以压抑或节制个体生命欲望和主观精神意志为特征的。在我国,长期的封建主义制度下统治者把教育作为驯服人、禁锢人的思想工具。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庸之道等等,培养的大多数都是没有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统治阶级的孝子贤孙。也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分守己、听话,乖孩子成了对孩子的最高评价。这样的教育往往使教育对象的个性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活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处于领导者和长辈身份的地位,师生之间很少有平等地位,教学缺乏民主化。此种中庸的思想、不平等的观念势必打破。

 ⑵在教育模式上,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死记硬背上、知识的再现和标准答案上,教师主要的精力放在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和升学指标上。其结果大大偏离了教育的本来职能———唤起人类创新能力和创造欲望,培养完美人格。另外,教育的划一性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就等于撇开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如同工厂的批量生产一样,以同一模子铸造统一型号的“产品”,牺牲了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抑制了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因此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管理制度上的刻板,都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⑶在现实中,人们对个性发展上存在着一些偏见,总认为学生年轻幼稚,自控能力差,担心鼓励个性发展会出乱子。我们必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关系。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必担心学生会因此误入歧途。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再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让他们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性格特点,应当使学校所教内容和所提要求尽可能符合学生个人的需要。而创新人才就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个性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与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独特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证明个性越发展,创新能力就越突出。

⑷从人的自身发展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来看,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必然趋势。首先看人的发展,发展个性是培养创造性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为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创新人才的主要特质。个性及见之于行动的独立性,如独立思考、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的人格等,有利于取得创造性成果,是人的创造性的基础。许多学者认为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必须允许和鼓励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展,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其次看学校的发展,单纯的教育的社会功能因为市场经济受到挑战,而市场欢迎的恰恰就是个性化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也需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再次,从社会发展来看,个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马克思认为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指出: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一个社会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这个国家或民族富有生气的表征,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才,所以新世纪创新人才必将是一个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因此学校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为个性的存在,个性的绽放,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老师一定要将绽放个性的这种理念深深根植在脑海,且运用于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要求:在教育中重视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地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想与人不同,就要自信,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同时要敢于绽放自己的个性,一个人在一生中应当勇于开拓,充分展示自己,否则就浪费了自己,通过个人自立和奋斗取得成就是一种美德,而依赖别人则会遭到鄙视,为社会所不齿。当然个性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一种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己的个性,但并不是使自我僵化,让环境和条件适应自己,以不变应万变,而是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以变化应变化。个性化教育强调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