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大清的高超政治智慧
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帝国统治,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的最终完成形态,它把中华帝国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成功的整合起来了(要注意到时间点是鸦片战争前的古代中国)。
1.1、进入公元15世纪之后,世界的气候进入一个小冰期时代,但对于游牧者来说,他们进入了政治上的春天。从西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往东,波斯帝国,印度帝国和大清帝国,都是在这一两百年内由游牧者主导建立的。大清入关只不过是游牧者在欧亚大陆上普遍获得主导地位的一个案例。大陆上唯一的例外是西欧和北欧,那里离草原太远,游牧者没法深入进去。
1.2、冷兵器时代的游牧者,不仅是战斗力强大,纵横驰骋的空间尺度也大于定居者。大清入关之后,在大明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我们常看的大明疆域一直覆盖到了黑龙江以北,但它维持这个疆域的时间很短,并且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大明只是给当地的土著首领发一个任命状,人家接受不接受,主动权并不全在大明这边。大明对东北的实际统治,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的中南部地区,到明后期,帝国疆域更是大幅的收缩,大约只相当于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大宋,再加上大理国和小半个西夏的土地。
1.3、大清1644年入关,自带了东北和内蒙的庞大领土。到1660年代,最终击败了南明政权的剩余力量,征服整个中原。郑成功家族在台湾坚持与大清对抗,到1680年也被征服了。接下来的历史主要是跟准噶尔汗国的PK:1690年第一次打败准噶尔,把外蒙纳入疆域。1720年再一次击败准噶尔,把雪域高原纳入帝国的统治之下。到1750年,经过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灭亡准噶尔汗国,把整个西域纳入帝国。乾隆说西域是汉唐时期的帝国故土,现在重新回归,这叫故土新归,赐名为“新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常说的统治了汉满蒙回藏的大清帝国,终于全部整合起来。
1.4、此时的大清帝国的领土接近于明朝末期的四倍,尽管后来晚清时又丢掉了不少,但剩下的领土仍然接近三倍,今天的中国继承的就是大清留下的疆域。可见在领土意义上,大清曾经为中国攒下了多么厚的家底,比较一下明朝晚期的地图,大清地图以及今天的地图就明白了。(注意图例有不同)
明朝晚期地图 大清地图 现在地图2.1、大清征服的疆域极为庞大,治下的人口也是极为复杂,没法用同一套办法打遍天下。在不同地方发展出不同的统治技术,从二元帝国的治理到多元帝国治理,汉满蒙回藏这些次级区域,在大清内部各自起到了其他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中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些地方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体系的中国,其内部整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2、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整个帝国最有钱的地方,主导着大清帝国的财政秩序。依靠这里的庞大财富,统治者可以把八旗的军事贵族都给赎买掉,克服掉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大清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2.3、在草原方向,有着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草原骑兵,所以满蒙地区的游牧者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统治者在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只要有满蒙骑兵就能控制中原,反过来只要有中原就能统御满蒙的军事贵族。
2.4.1、满蒙里面的“满”那完全是自己人,“蒙”的内部有些复杂。分为三类:一是当作自己人的,如蒙古的科尔沁部落,世世代代和满族贵族通婚,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部的,这个部落早被当做自己人了。第二类是内属蒙古,就是由大清皇帝派人直接统治的蒙古部落,这里不设置世袭的土著首领,也算半个自己人。
2.4.2、第三类是外藩蒙古,算是作为藩属的蒙古部落,他们有自己的世袭土著首领,和大清皇室有类似合伙人的关系。(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与后来的内蒙古外蒙古有一部分重合,但并非一回事)这类人是要加以某种控制的,以免当年大金被成吉思汗征服的历史重演。
2.4.3、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支持不了大规模的人口,其战斗力不是靠人多而是靠蒙古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一旦把这个机动性给控制住,外藩蒙古就构不成威胁。大清的办法是大力鼓励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之前俺答汗就推动过这个事情,大清继续深入推动。当然不是因为信了后教人有好生之德,不让打打杀杀,而是藏传佛教尤其格鲁派的信徒,都会从属于某一个寺庙。寺庙固定了,信了教的蒙古族牧民的游牧半径就固定了,就进入了某种准定居状态。高度的机动性没了,对大清就不构成威胁了。康熙曾说过:“一座庙胜十万兵”指的就是这,这是实打实的胜过十万兵。
2.5、为了避免蒙藏联手而对付藏区,大清统治者还有一个身份,除皇帝和大汗外也是文殊菩萨转世。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里是一个特别高的地位,藏区的DL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转世,大清统治者是文殊菩萨转世,级别差不多,这样皇上对藏传佛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控制力。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在特殊意义上提供了精神秩序。
2.6、而西域地区,则是主导着整个帝国所需要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与新疆,尤其是北疆,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同一个空间。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要收复被中亚的冒险家阿古柏所割据的新疆时,上书朝廷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也就是说如果新疆没了,蒙古就悬了,如果蒙古没了,那北京就悬了,大清也就完蛋。
3.1、汉满蒙回藏这些地方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它们共同构造了一部作为体系的中国史。直到大清才把这些地方全部纳入到同一个帝国当中,汉满蒙回藏各得其所,每个亚区域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3.2、满蒙回藏的人数少,但在帝国内部的权重并不低,汉族人数多,但权重并不会更高。所有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多元帝国实现了内在的均衡。作为体系的中国,到这时才完整获得了政治统一性,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前的历史可以说都是为了这种政治统一性做的准备。
4.1、大清帝国的治理技艺高超,还在于善于寻找各种中介性要素,作为帝国治理的依靠力量。例如台湾有学者研究发现,清朝时台湾人口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东南沿海迁徙过去的汉人,一类是当地已汉化的土著被称为熟番,还有一类是未被汉化的土著被称为生番。其中熟番是大清统治者的依靠力量,是一种中介性的要素。中介性要素有着一种跨界性的身份,与两边都有相似之处,两边都对他有所认可,同时与两边都有不同之处,两边也都会有所排斥。于是熟番想获得比较好的地位,只能依靠朝廷的支持,对朝廷而言,熟番为了保住自己地位,也只有保持高度忠诚,所以是可以信赖的。此时如果另外两方任何一方想反抗朝廷的统治,朝廷都可以联合熟番和另一方来压制反抗者,任何时候保持2:1关系,统治就会更稳定。
4.2、这种方式在大清治理各个地方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如在蒙古地区,用皇上直接统治的内属蒙古作为满洲与外藩蒙古之间的中介性要素。再比如,大清通过藏传佛教来统御蒙古,却又规定蒙古的两个大活佛必须从藏族地区转世,而不得在蒙古地区转世,以这两大活佛系统作为藏和蒙的中介性要素。再比如对新疆的南疆地区,是依靠当地传统的头人制度叫伯克制,大清允许当地的穆斯林都保留过去的着装习惯,也不用剃头梳辫子,但是土著的头人也就是伯克干得好了,朝廷就赐给他剃头梳辫子的权利。在内地梳辫子是义务,到了新疆反倒成了恩典,为了得到恩典,伯克就会努力的干活,等到他梳了辫子,也就成了当地穆斯林和北京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4.3、在整个帝国层面来看,大清已汉化水准已经很高的满洲为中介,把蒙古和中原给联系起来,又以蒙古为中介,把雪域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与整个帝国联系起来。
5、在这一种帝国结构下,大清皇帝不再仅仅是满洲人的皇帝,只要他固守着一个身份的话,就无法统治这个庞大帝国,他成为了超越于汉满蒙回藏之上的天下共主,以皇帝的多重身份凝聚一身为基础,而把整个帝国统合起来。
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