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散文

人类寿命论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浇玫的诗人

- Jshiren -

因为人类的寿命集中在100年,所以当我们一旦有所自我规划,一定按照这样的时长去进行。

如果人类的寿命更短或更长,例如10年或者1000年,那么更短的寿命会让这个世界更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人类总在不断的更替之中,从而导致许多长期规划无法进行下去,许多优秀的理念仍未来得及思考与产生呢。

如今,我们人类选择把寿命更多的花费在出社会前的教育,随着这一段时间越来越长,是否意味着如果一开始人类寿命只有10年,那么如今的这一切便不可发生呢?

如果可以,那我们是否有机会尝试缩短这一学习的时间,从而在此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寿命进行其他活动。

假如我们因为预估人类大概可以活到80岁,所以我们将博士毕业定位在30岁,那么博士毕业占据了整个寿命37.5%的份额。然后如今退休养老金的领取已经开始向65岁延期,也就是18.75%的份额是我们完全“自由”的部分,最后留给中间一部分的将会是43.75%这样一个份额(所以如果你从博士毕业开始工作到退休,工作几乎是比你养老多上一倍的时间。当然,如果你20岁便出来工作,那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以上的比例并非系统科学的划分,只不过大致罗列一个可能性,为了后面方便计算,也是考虑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习:工作:养老假定为30%:50%:20%,大概就是3.5.2的比例。

回到前天所提到的,如果人类寿命是10年,那么学习3年,工作5年,养老2年。我们如果将这个模型代入到人类诞生开始,它会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

人们会非常早的发现自己寿命更短,而对后代甚至他人,做出更善意的举动和行为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因为他的生命被缩短了,时间不允许他做如此不具意义的事情吗?当然不会,既然一生如此短暂,那简直就是作恶最好的契机啊!

直到我想起如今的视频拥有慢放和快放的功能时,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因为这只不过是人类快进了10倍速的结果罢了,人性是不会因此改变的,如果可以,那我们直接宣称人类可以活到1000岁就好啦,就可以解决100岁的问题了。

当然不可能,而且以上只是通过宏观的考虑,从微观上来说,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会因为寿命的增长和缩短,受到怎样的影响?

人性不会因为寿命的长短而改变,但知识的吸取速度呢?

学习3年和学习300年,他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学习3年的人,会不会永远因为没有办法把知识深入研究下去,而导致人类文明永远停留在近乎动物界的形态?虽然知识是无穷尽的,但是学习300年而后投入使用,会比我们如今学习30年的人,有哪些利与弊?

其实我们自己步入初中时,父母就已经很难再去解决我们课本上的问题。哪怕是现在的我们自己遇到了亲戚家孩子的寒暑假作业,也总有一些问题让我们一时半会答不上来。

随着这个世界上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进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浓缩这一学习的过程。

而且如今的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繁多,越来越精确,每个人的作用几乎能够细致到一部机械的螺丝钉上。

所以当你发现,这个地球上有一个螺丝钉陨落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类似的螺丝钉补上。

如果按照人类最开始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或独立个体存在,那么他所需要学习的资料将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资料,这种30年与仅仅做一颗螺丝钉的30年,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当现在的人,越来越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螺丝钉而成长,就能省去足够多的时间,把所有精力贯彻到做好一枚螺丝钉。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还是可以回归到最初的,用快进和慢放的类比,来说明3年与300年之间的关系的。

我们之所以会把3年和300年之间看到的差距足够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年”这个概念的根深蒂固。

最早“年”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为什么要发明“年”?

这个应该好理解,最早人们发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然后通过耕耘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年月日便是方便人类更好生存的一个规律表,但“年”的概念确实被人类赋予了太大的意义,以至于现在什么内容都要拿它来作比量。

年,有什么意义?

前面提到,如果每个人的寿命都是相等的80岁,那么年的意义就很清晰,它能够很好的告诉你,你在你人生的什么阶段,完成任务的进度,你需要加快或者放慢速度也行。

可是每个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不止寿命不一样,命运也不一样。

我们常说,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对待一个所有人都未知的事物,我们却拿出最多的精力进行比拼。

很多人到了18岁,以后的生日便都是18岁;有的人永远在自称叔叔阿姨,这一称呼就是7-8年;还有一些非科学的内容,被直呼“灵验”的奇怪讲究。

我一向跟“抱着结论与我争论”的人无话可说,特别是那种祖传的规矩,那些家喻户晓又毫无科学依据的坊间定律。比如:冰箱一开一关是最费电的。

我小时候就不被允许靠近冰箱,每当我离冰箱小于一米的时候,我奶奶就出现了:“你要干什么?”我就装作没事人调头走了。

我们家平时也没人动冰箱,每次都在冰箱旁边堆了一大堆东西,然后确认好数量,由奶奶一次性处理,冰箱一打开,“唰”,全塞进去,门关上,完成操作。

以至于我的整个童年都觉得,冰箱里一定藏着什么神秘的东西。

年龄就是藏在冰箱里神秘的东西,我们无处不在地看到外界对它持有的看法与说明,我们从别人开门的动作,往里面塞入食物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了解年龄的过程。

旁观者永远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一面,真正的了解应该是亲自打开冰箱这扇门,对着你一直以为的神秘瞪大眼睛,只有当你与它有了直接接触时,接下来的所有思考,才变得有意义。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场对寿命的思考,不如说是站到冰箱面前,打开自己那扇从没想过、从未涉及的封建大门。

我们离最原始的生活太远了,以至于如今的每一个人都越来越像一颗标准化的螺丝钉。

我是浇玫的诗人,脑子里有一万种奇思妙想,支撑我过平淡无奇的生活。代表作《影子》。


文 字 © / 浇玫的诗人

摄 影 © /浇玫的诗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