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言情投稿专栏古风专栏

灵山一入八十载,可他终是负了如来

2021-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斋城
《烛》
作者:锦瑟

〈壹〉

山寺,古佛,青灯,木鱼声声。

他知道自己大抵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他在佛祖前侍奉了大半辈子,青灯也照了他大半辈子,从总角之年,到如今的耄耋之岁。

屋外的飞雪铺满了整个院子,凉风簌簌,树影婆娑,弦月倾洒的银色瀑布与雪色交相辉映,装饰了宁水寺阶前竹石,他一时竟分不清是夜还是朝阳已升。

寺中弟子近百,皆尊他敬他,在这座寺庙,这片土地上,他德高望重,是有名的得道高僧。

可是只有他知道,他是不配的。

回想自己的一生,灵山一入八十载,可他终是负了如来。

他犯了戒。

门外夜风袭来,烛光摇曳,他盯了半刻,耳畔菩提残响,满眼凄迷,朦胧间忆少时,忽有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他本是街边乞讨的乞子,无父无母,无依无靠,是宁水寺的老和尚把他带走,来到寺庙,他剃发出家,侍奉佛祖,也有了安身之所。

每日他在寺庙挑水砍柴,扫院诵经。他记得在大佛像前有一盏烛灯日日不熄,不见变短,也无蜡泪,他觉着奇怪,便问了老和尚。

老和尚说此物是在佛祖的供品台下一个地缝里找到的,那时寺里无钱买不了火柴,只得日日把烛空摆在台上,蜡烛每日听人诵经,一日竟自己燃起烛心,日夜不熄,想来是我佛庇护,有了灵识,因此模样不会有变化。

如今算来,这烛在此已然亮了三十余岁。

老和尚又问他是如何知晓这烛灯未曾更换的。

答曰,因为此烛底部边沿有一小小的齿印,想来是小鼠啃食所致,已然月余,齿印仍在,所以认为烛灯未变。

老和尚笑笑,赞他聪慧。

后来他便时时注意到这开了灵智的烛,毕竟是个小孩子,偶尔诵经乏趣,他便与这烛灯言语,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凡是他看到过的都说了个遍。有时无风,烛光微颤,似在回应。

他的眸中映出烛的模样,烛光虽小,却有着和朝阳一般的颜色,在殿中闪着温柔的光芒。

他瞧着烛身那因小鼠啃食缺失的一小块,便想着寻一些蜡给补齐。

既然有灵,想来也是怕疼的。

只是此烛格外晶莹剔透,他寻遍寺里也找不到和烛颜色一样的,无奈只得补上一块泛着些许黄的蜡,两种颜色显得格格不入,但好在不会似以前那样立不稳了。

宁水寺依河而建,因地势原因,时常有风,偶尔大风呼啸而过,他便立刻伸出手去护住那点烛光,生怕被风吹灭了。

全然忘记老和尚曾说,此烛有灵是不会熄的。

〈贰〉

那年天公发怒,郡里发了一月的大水,依河而建的宁水寺自然无法幸免,洪水无情,像一头巨大的恶魔排山倒海压来,很快便冲垮了寺门。

老和尚带着他和其余的几位弟子向着高处逃命,刚跑出后门,他突然想起那支烛。

即便是有灵识,也断然抵不过这汹涌的洪水。

他心一横,丢下包裹就往回跑。

老和尚在后面唤他叫他回来,他也不应。

来到每日诵经的那间屋子,佛祖像依旧端坐在此,烛也亮着,一如往常那样,全然不知危险来临。

他向佛祖行了个礼,捧起烛就要逃,可一转身便看见大水已然到了院内。

大浪一阵高过一阵,转瞬便撞毁了门房,房梁岌岌可危,发出“咯吱”的呻吟声。

他脚步一滞,知晓已然无路可逃。

……

当他再次醒来之时,大水已退,老和尚正在他身旁打坐。他出声询问此为何处,自己又为何在此。

老和尚做了个合十礼,说是在一颗大石头上发现他的,全身湿透,呛了不少水,昏迷不醒,睡了好些天,如今已经回了宁水寺,只是大水虽退,寺庙却已经惨不忍睹,众僧正在修缮。

在他的右手中还握着一只烛,烛身有一块蜡明显和其他地方的蜡颜色不一样,他记得这是他补上的被小鼠啃食的那个缺口。

只是,灯芯灭了。

后来,寺庙重建,几年后老和尚圆寂,他也离开了宁水寺,做了行脚僧,四海为家。他见过许多风景,救了很多人,传播我佛思想,也收了弟子。

再后来,他老了,走不动了,便带着众弟子回到了宁水寺,修缮寺庙,常住下来。

只是带在身边四十余年的烛,依旧没有自己燃起烛心。

到现在,他已经大限将至了。

〈叁〉

有灵之物可幻化成人。

他想他是见过烛的人形的。

在大水快要冲走他时,是烛救了他。

那是一位极美的姑娘,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明眸皓齿,白衣胜雪,纤指若兰,透骨生香,用玉手隔开大水,把他救出放在了一颗大石上。

姑娘还说了一句话,小师父,谢谢你补好我的脚。

其声之美,脆若银铃。

可惜他还没来得及道谢问姑娘的姓名,便两眼发黑,昏了过去。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