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字爱好者的碎碎念

删除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回家部部长

删除这个动作只要一旦习惯了,做自由写作的练习的时候就会不断重复。比如这句话也是删了很多遍才能写出来的。要是没有目的地,任凭意识流动,用文字记录出这种流水账,甚至说是语法不通的呓语,就会马上产生自我厌恶感,以及对写作的抵触情绪。这个世界提倡人们追求“有趣”的事物,所以我们写的东西都是被排斥在“有趣”这扇门之外的。我自己看的东西大概也是这样,要说我在看些什么,我看的东西总是不固定的,一般不会在一段时间内读完一本小说或者通关一个游戏,因为我每天会做很多事情,它们像是共同进行的任务,时间范围就在一天之内,我知道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一直做某件事,所以就设定了许多事情让自己完成。例如最近在COURSERA上上课,或者在TED上看一个演讲,或者看一小时的书,一小时之内可能看两本书,一本看不下去了就看另一本,总有一本是可以读下去的。但有时候也不能放纵自己在没什么营养的小说上面。比如轻小说之类的东西,也许还是少看为好。我喜欢在上课的时候做笔记,这是最近养成的习惯,但是这个课程是网络课,有时候讲课的人说话很快,就只能暂停下来记笔记了,如果去外国留学,老师讲话的速度也一定很快,那时候就不能按暂停键了,也不可能有查单词的时间。

我想了一下以后的情况,决定还是先不要继续想下去,我要在能够逃避的时候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上。我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矛盾,总觉得坐车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因为车上噪音又大,又没法长时间盯着屏幕,不能听什么东西,也不能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看着窗外的景色,眼睁睁看着时间被浪费。这时候我就会想一些事情,我要把这些时间都利用起来,所以我开始想关于小说的事,但等一下,为什么不想想其他收益更大的事情呢?例如面试,例如属灵的事?即使在别人看来,坐车是一件悠闲的事,我却总是在这些事上跟脑内的自己争论不休,与其争论这种事情,不如让我们来想想为什么连坐车都不能静下心来沉浸在遐想里吧。理性的我总是会这样提议的。所以大家就会静下来,听他的分析。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争论的呢?顺着思维的藤蔓爬上去,找到把我们引向这一步的那根藤。

我很喜欢回想自己是怎么陷入某个思考的。这些事跟小说无关也跟要紧的事没什么关系,就是一些意识的流动,大概。例如从洗手液想到细菌,从细菌想到细胞,从细胞想到图书馆,之类的,最后抵达到某个遥远的岛上,再从这个岛上沿路返回,看看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路程才到达了这个目的地。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把走神的集中力找回来吧。

人类都会这么做,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可以具体描述出来,放在故事里面,应该会很有代入感,让人有日常生活的亲切感。

说起来,故事也不能只有亲切感,必须也有悬念才能让人好奇,因为悬念和矛盾在我们的日常中不太常见,所以人们也很难在自己的故事里添加这种东西,有时是添加得过火了,有时是完全避开。

今天某个写小说的友人告诉我,他喜欢塑造有着默契关系的男女主角,让他们以这样的关系登场。我说我刚好相反,喜欢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紧张的主角。因为,在我的认知里,默契而融洽的关系是不能传递的,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交谈的时候,这种融洽的小圈子会形成排斥他人加入的立场,这样,故事中一开始就出现融洽又默契的人物关系,读者便会有“被排斥”感;但紧张的氛围却具有可传递性,人们会被紧张的气氛感染,没有人在身处一个紧张的氛围时不感到有那么一点紧张或尴尬的,因此读者看到紧张的人物关系时,就会被无意识地代入。

——紧张和融洽的人物关系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主要是看故事的走向吧。

他这么理解,虽然我不太懂他的意思,不过换做我的理解,大概是“不管是怎样的人物关系,总之要有悬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