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记:处事记
大学时,古代文学课,讲孟子,提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不理解,跑去问老师,也未得到满意的答案。十年过去,这句话仍萦绕心头,恰逢研习社的主题写作为“我的做事原则”,那就说一说。
我多少有点崇拜“个人英雄主义”,这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以十年寒窗论我的成长经历恰如其分,何况寒窗不止十年。其间家事起起落落,个人课业之外的事纷纷扰扰,使我精力的大半都在课外,以致读书不能尽心,回想起来,又觉尽力而无愧,每逢重要关口,必当竭尽全力,并不计得失,虽则每每如愿,但都是力搏,从不占投机之巧,这就是我当时处事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
我曾以为“尽人事听天命”只需“怀至诚之心,掏至诚之力”即可,年龄与阅历稍长,又觉不全如此。少年时的“怀至诚之心”,是要具备充分的热情与动力,“掏至诚之力”,是要付出全部的勤奋与行动。如今看来,“尽人事”的演绎空间,远大于我当时的想象。若要“尽人事”,则首先不能“听天命”,相反,是要假设自己一定能够做成此事,再去翻过来推演做事需具备的要素。譬如主妇做菜,首先要充分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菜,做什么风味,达到怎样的“色香味”效果,最好找到一张满意的菜谱,再根据成品所需去准备材料,同样是笋,冬笋与春笋味道不同,同样是火腿,金华火腿与宣威火腿不同,就连菠菜,春菠菜与其他季节的菠菜口感也有差异,不同的火候,佐料加入时间的早晚,对于成品的效果均有影响,因此做一道满意的菜,往往需要主妇反复试验、推演方能如愿。
近日曾和友人谈,以往做事,往往只注重做,而不重做成,后来做事,又注重尽力做成。由此以为自己有了长进,知道了演绎,顾虑更加周全,以致认为凡事未做成,必是做的不够,有时不是眼下做的不够,是将时间向前推,从根源上或许做的就不够,亦或最初的念头即有不足,但终归需要做,且是有方法,如棋手下棋复盘般反复推敲,寻找棋路般做,不仅关注自身,还环顾周遭,考虑其他连带因素。
友人说,“做”与“做成”原是不相干的两码事,我听了,又觉明朗,骤然进入一个更大范围的境地,看似与起点相似,实则不同,仍是“只尽人事”,却是“到此为止”。不单单是要做,且要做好该做的,还要只为做的快乐而做。不求天命如何,倘若做成,便是所做之事机缘已到,若做了不成,便是更深的因果尚不得知。
如此便说到了因果,近来愈发觉得人世间诸事因果轮回,极致精微,领悟未透,暂且不表。然“因上努力,那果上便随缘,因上懈怠,果上便更是不能强求”正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