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志三国韵读书吧

【致三国】荀彧:大汉最后的臣子和他的空盒子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1481人  于是乎V

荀彧的一生是精彩的。

而荀彧的结局无疑是悲哀的。

是什么造就他悲哀的结局?

荀彧神秘死亡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荀彧很幸运,它能够在乱世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他又很不幸,身处在历史涛涛奔涌的洪流之中,他终究改变不了什么。

荀彧极具落差的一生,要从他的家学渊源说起。他出生在当时影响力极大地“颍川荀氏”家族。

在之前的《袁绍:我是富二代,我也很无奈》一文中,我曾经介绍过袁绍显赫的家族背景。如果说袁绍家族是汉末腐朽的缩影,那么“颍川荀氏”则是自先秦起一直流淌到汉末的一股清流。

荀彧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后人。自己的老祖宗是荀子,这就注定了荀彧和他家族成员的思想品行差不到哪去。荀彧的爷爷荀淑生有八个儿子,被称为“荀氏八龙”。显赫的家族背景比袁绍家的“四世三公”有过之无不及。

传到荀彧这一代,在当时,荀彧的名气可是很大的!

荀彧的名气和他在士人中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

《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以至于荀彧在朝为官的父亲荀绲不得不向宦官低头,所以荀绲让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女儿。不要问我宦官是怎么有女儿的,曹操的爷爷还是宦官呢!曹操就因为这样的背景一辈子都很没面子。所以按理说自己的老婆是宦官的女儿,荀彧一定要被别人戳脊梁骨。

然而由于荀彧在当时才名远播,没有任何人因为他的老婆是宦官女儿这件事在背后说闲话。荀彧的名望可见一斑。

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荀彧生下来就肩负四个伟大使命,这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齐治平”作为古代士人的人生信条,是大多数普通知识分子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更不要说是身为荀子后代的荀彧了。

而这样的人生准则恰恰为荀彧悲剧的结局埋下伏笔!

少年英才的荀彧已经完成“修身”这个初级阶段,并且初步实现了“齐家”的目标。

董卓之乱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和颍川的父老乡亲,他曾努力建议所有人避乱迁移。但乡亲们守土重迁不愿离开,荀彧无奈只和他的家族迁到了冀州。没过多久,留在颍川没有跟荀彧走的那些人被董卓屠杀殆尽。荀彧对此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在冀州安定下来的荀彧即将迈入下一个人生阶段:治国。

但是,生逢乱世,荀彧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在《探秘:郭嘉真的很厉害吗》一文中,我曾分析了古代士人通常会选择的几条人生道路。身为名门之后的荀彧注定要走上“做官”这一条路。

可是在乱世中,想要通过做官来“治国”,简直是做梦!

荀彧字文若,就像他的字一样,荀彧就是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一定要找人来帮忙。

所以,荀彧去见了当时的冀州扛把子袁绍。

和默默无名的郭嘉不同,荀彧找工作可不需要面试!他“王佐之才”的大名在当时远播天下,无数大老板排队被他面试还来不及呢!

与其说荀彧是想找工作,不如说他是在找一个合作伙伴。

当荀彧去面试袁绍时,袁绍夹道欢迎,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但是很快荀彧就发现,自己只不过沦为袁绍所养的无数闲人之中的一个。这是荀彧无法接受的,他看出袁绍根本没有救世之心,终究成不了大事。

所以荀彧离开了袁绍。

茫茫四海,谁才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那个人?

初平二年,荀彧找到了曹操。

荀彧能来找自己,使得创业初期的曹操高兴的不要不要的。他激动地握住荀彧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啊!!!”

和荀彧毫无交集的曹操,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评价荀彧呢?

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荀彧的名声在当时实在太大了,他有着比肩张良的才名;其次,曹操当时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荀彧无疑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才;最后,“吾之子房”也许就是初次见面曹操拍马屁随口一说而已!

很快事实就证明,曹操所言非虚!

起初刚加入曹操的荀彧,作为参谋长随军东征西讨。没过多久,曹操意识到让这样的“王佐之才”跟自己东跑西颠简直太浪费。所以到了兴平元年的时候,他开始让荀彧独守一方。

这一年,曹操的爸爸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徐州,所以曹操迫不及待的要去徐州揍陶谦。他留荀彧管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兖州。这也是荀彧第一次担当留守后方的重任,考验他能力的时候到了!

曹操刚走没多久,陈宫等人就开始在兖州搞事情!

当时荀彧驻守在鄄城,兖州留守的兵力十分有限,其中大部分将领又受陈宫煽动企图叛降吕布,兖州的形势十分危急。荀彧逢乱不惊,有条不紊的部署应对措施。他知道组织部队消灭叛军已经不可能了,自己能做的只有争取兖州土地不沦陷。

他先调回所在不远的夏侯惇部队,夏侯惇嘁哩喀喳的解决掉几十个参与反叛的将领和官员,从而稳定了军心。

这时叛将郭贡率军来到鄄城城下挑衅,想要单独见荀彧。夏侯惇说:“你可不能去啊,你要出事了,兖州咋整?”荀彧认为郭贡只不过在试探自己,他也想趁机试探一下郭贡,于是坦然出城。郭贡眼见没有吓住荀彧,自己反倒让荀彧的胆识吓得不轻,于是领军撤离鄄城。

随后荀彧派程昱去安抚兖州其他县城,掐灭了叛乱的火头,最终把兖州的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里。荀彧成功守卫兖州直到曹操领兵归来。

这件事奠定了荀彧在曹操军中后勤部长的地位。

荀彧作为曹操的贤内助,从此之后替曹操悉心治理大后方。曹操打下一块地盘,荀彧就替曹操把地盘管理的井井有条。使曹操得以放心在前线征战,从来都没有后顾之忧。

荀彧是曹操军中受人尊敬的后勤部长,更是曹操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

曹操把荀彧称作自己的张良,当年的刘邦对张良可是言听计从,那么曹操做的怎么样呢?

曹操十分听荀彧的话。

在出兵徐州、攻打吕布、治理兖州、对抗袁绍、迎奉天子、官渡之战、设立九州、征讨荆州等诸多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上,曹操都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并且结果都使曹操获益。

荀彧就像是曹操的良师益友,更像是曹操的知己。他很能读懂曹操的心,也懂得如何劝慰曹操。

曹操因为在宛城睡了张绣的婶婶被张绣吊打,本来已经郁闷到不行,这个时候袁绍很贴心的写了一封信来嘲讽曹操。曹操简直被气炸了,可是自己打不过袁绍又忍不下这口恶气,以至于整个人都变得癫狂起来,行为举止和以前大不相同。大家纷纷议论自己的主公怎么了,被狗咬了吗?是得狂犬病了还是怎么着?最后他们普遍认为曹操是被张绣打傻了!

只有荀彧看出端倪,于是去找曹操谈心。

曹操把袁绍的信拿给荀彧看,对荀彧说:“文若啊!你快给我想想办法,我实在忍不了了,我要干死袁绍这个杂种!!!”

荀彧一看,曹操这明显是脑子很乱啊,对于一个统帅来说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所以荀彧感觉自己有必要替曹操理清思路,分析形式,规划未来。

荀彧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四败论”。

荀彧以楚汉相争为例,为曹操诠释了“虽弱必强,虽强必弱”的道理,从用人、决断、统军、为人四个方面,将袁绍和曹操进行对比,认为曹操虽然现在相对弱小,可终究能够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后荀彧又替曹操的未来进行了规划,认为曹操眼下应该先灭吕布、后图袁绍、招抚西凉、稳固后方。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荀彧的“四胜四败论”见于正史《三国志》,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则只存在于野史中,所以后世有人认为郭嘉的版本实为以荀彧版为基础的杜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当时荀彧的一席话终于让曹操彻底清醒过来。最终曹操彻底打败张绣,灭掉吕布,为官渡之战做好了准备。

一句话就能说透,一个眼神就能懂,荀彧和曹操始终保持着这样的默契。

荀彧把曹操视为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那个人,曹操也把荀彧视为自己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两个人就这样恩恩爱爱许多年,直到有一天,他们之间出现了第三者!

这个第三者是:汉献帝。

建安元年,或许是荀彧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年。

这一年,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在一众苟延残喘的文武群臣保护下,回到满目疮痍的洛阳城。

曹操犹豫着要不要把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

这在当时无疑是等于在外面给自己找了个野爹回来养,谁会干这种无聊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反对曹操这么做。

这个时候,荀彧却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荀彧自始至终都清楚的知道:“治国”的前提是至少要有个正经八经的国家。确定这个国家还存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正经八经的皇帝。此刻这个皇帝就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他从来没有离自己的梦想这么近过!

他仿佛正在迎接汉室的晨曦,仿佛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复兴。而这一切都不再是虚无缥缈,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近在家门口的汉献帝接进来,然后辅助他重振朝纲!

于是荀彧力荐曹操一定要迎奉天子,曹操最终将这个“野爹”接到许昌。

汉献帝于是封曹操为大将军,封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

这里要划一下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荀彧正式成为汉朝的臣子,他虽然没有脱离曹操,实际上已经不再是曹操的人,这一点很重要。荀彧和曹操之间开始出现一条无形而又微妙的界限!

侍中和尚书令是两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侍中类似于皇帝政务上的管家,尚书令则可以理解为是皇帝的秘书长。这两个都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官职。

虽然荀彧仍然担任曹操的后勤部长,但是工作重心已经彻底转移到朝堂之中。

不难看出来,荀彧从曹操的参谋长一跃成为汉献帝的贴身近臣,绝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我们甚至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曹操虽然臣服于汉献帝,却没打算受这个傀儡皇帝的控制,所以他需要派一个自己的人反过来去控制朝廷。

纵观当时曹操的手下,没有人比荀彧更合适安插在朝廷中。原因很简单,荀彧的名望,以及他在天下士人中的影响,让他可以同朝中的汉朝旧臣和睦共处,并且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

曹操之所以给荀彧安排了这样两个离皇帝特别近的官职,无非是想派荀彧监视皇帝,进而监视朝廷中仅存的腐朽的臣子们。

事实上,如果非让荀彧在汉献帝和曹操之间选一个,他更想选的其实是汉献帝。所以曹操有意无意的安排,正中了荀彧的下怀。

曹操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在外面找来的这个野爹并不好养!

因为汉献帝手下还有一批汉室旧臣,这些思想腐朽的臣子们对汉献帝那叫一个忠心耿耿!

曹操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和这些汉室旧臣们斗争。不斗争不行,因为这些看似老实巴交的大臣们实际上闷骚得很,动不动就在私底下合伙搞个“讨贼行动”,想要搞死曹操!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衣带诏事件”。

所以曹操干脆血洗宫廷,对朝廷完成了一波清洗。但仍然没有缓解他和汉室旧臣的矛盾。

汉室旧臣中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孔融。

没错,就是小学课本里不喜欢吃梨的那个孔融。

孔融和荀彧的出身很像,但比荀彧要高贵的多。孔融的祖先算是荀彧祖先的师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作为当时朝中名生最响的大臣,孔融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权臣曹操的鄙视。

曹操对孔融一忍再忍,最后不得不杀了这个顽固的汉臣代表。

曹操的一生,是大破大立的一生。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旧的东西要打破,但不要全盘毁灭。

所以曹操打破了很多东西,却唯独没有毁灭荀彧。

曹操爱惜荀彧的才华,同时他应该也知道荀彧是怎么想的。

曹操知道荀彧有治国之才,也有平天下之志,却终究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在荀彧眼中,曹操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他希望和曹操携手走到底,共同完成“平天下”的使命。

曹操和荀彧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只是在荀彧的道德原则内,这种矛盾一直没有显现。

这个矛盾虽然没有曹操和孔融那样深,但是矛盾一经显现,曹操和荀彧之间必将有一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然这个人不会是曹操。

荀彧想要的,是在原有国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国家重新复兴并且繁荣昌盛。

“改朝换代”是他所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那么做的。

可是曹操称公,恰恰预示着改朝换代已经不遥远了。

曹操想要的,是缔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曹操毕生努力奋斗,就是想要破而后立,先将腐朽的大汉王朝彻底打碎,再从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篡汉自立不是没有可能!

荀彧的出身,以及他所接受的思想文化的熏陶,注定他会站在大汉王朝这一边,成为和孔融一样的汉臣代表。

所以,荀彧和曹操走到对立面是注定的事情。

两人之间的矛盾终将显现并激化,而荀彧的结局注定和孔融一样!

建安十七年,曹操手中的权利已经空前膨胀,丞相这个头衔已经承载不了他所有的权利和声望。

曹操必须要换一个适合自己的头衔。想来想去,他打算恢复一个早已废除的古老爵位:公爵。

公爵存在于先秦时期,是仅次于王爵的一种爵位,到汉朝时早已被废除。

曹操还是很小心的,他没有直接称王,而选择先称公。

当时的朝廷已经被曹操彻彻底底的架空,他终于不用再和汉室旧臣们斗智斗勇,也不会有一群人在自己晋升的时候,叽叽喳喳的反对自己。

但曹操仍然顾忌一个人,他就汉朝的最后一位臣子:荀彧。

曹操小心翼翼地派人去探口风,想要知道荀彧对自己将要称公的态度。

然而晋升公爵这件事,已经超越了荀彧信奉的最基本的理法准则,这让他和曹操之间一直以来潜伏的矛盾终于爆发。

荀彧坚决的表态:“这件事是绝对不可以的!!!”

和自己携手共进二十多年的朋友、知己,却在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公开反对自己,曹操的伤心可想而知。我们相隔千年都能听到他心碎的声音。曹操当时的内心独白大概是这样的:“蓝瘦!香菇!本来今天高高兴兴的,你为什么说这种话?”

荀彧想要阻挡曹操,阻挡成功了他会成为一面墙 ,不成功,他就是一块绊脚石!曹操对待绊脚石可从未留过情!

当时曹操正在讨伐孙权,他借机把荀彧从中央调到地方。名义上是让荀彧来劳军,实际上就是委婉的把荀彧流放了。

聪明如荀彧当然知道曹操的意图,他因此抑郁成疾,在劳军途中停留在寿春养病。

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曹操很贴心的给病中的荀彧送去了一个食盒。

见到曹操终究是惦念自己的,荀彧激动地打开食盒,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随后,荀彧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荀彧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信奉的人生准则,在乱世之中无疑成为禁锢他的枷锁,荀彧最终被自己的枷锁束缚而死!

本来我想花费大量笔墨好好探讨一下这个空盒子的寓意,后来发现一切解读都不如《军师联盟》中的一句台词。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老戏骨王劲松演绎的荀彧在检视完空盒子后,绝望的笑了,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台词:

出仕三十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对于“空盒子”最好的解读。

曹操很失望,他知道知道自己也让荀彧失望了。

失掉一人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天下之心,最最可怕的是:当时的荀彧,恰恰是全天下士人的代表。

失掉荀彧一人之心,终将导致天下士人背离自己。曹操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一个人的权利大如曹操,他一定会经常念叨这两句话。

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给了荀彧三个字的暗示。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三个字不可能是“我爱你”,而“我恨你”仿佛也不够表达感情,曹操想说的是:

你死吧!

荀彧完成了和曹操间的最后一次默契。

建安十七年,荀彧孤独的死去,大汉失去了最后一个臣子。

建安十八年,曹操晋封魏公,他失去了自己最后一个朋友。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封魏王,他在孤家寡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致三国】献给那些年那段我们深深爱着的历史

【下期预告】既然已经说到了曹操称王之事,那么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吧!

东汉末年,袁术公开称帝,其结果可想而知。而晚年的曹操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他为何没有称帝?

【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