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舞蹈》学习笔记

2020-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发光的萤火虫ZSH

读《家庭舞蹈》书,突然有了做纸质笔记的冲动。

已经很久没有用纸质笔记本做笔记了。

我自己也有点奇怪。

为什么读这个系列的书像读小说一样,一旦开始阅读,基本难以刹车,不看完不能罢休。

其实,这个系列的每一本书都有很多小短篇,每一篇是独立成章的,不像连续剧,每一集与下一集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可我还是刹不住车。

我被什么吸引住了?

老师天马行空的治疗方法,老师讲故事的水平,老师的真情流露。

虽然这是介绍家庭治疗的书,通篇几乎没有看到专业术语,似乎都是些好玩的人,在家庭剧中的表演,老师像一个旁观的高水平讲解员,也像探案的福尔摩斯,带领我们找线索,确定“破案的关键点”,制定“破案的策略”,最后施展高超的技艺,破解错综复杂的家庭谜团。

怪不得我不愿罢手。

关于笔记,我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针对每一篇文章,我分了三大块,分别是,问题家庭的情况介绍;老师的诊断和解决思路;老师的表述特点。

比如第一篇《不听话的女儿》,根据这三大块来解读。

问题家庭的情况介绍,细分为:主人公及问题表现、家庭系统(包含主人公之外成员及情况)。

主人公是一位15岁少女,问题表现是“鬼上身”半年多不能上学。家庭系统:控制力强的母亲,无奈的父亲,无所谓的弟弟。

老师的诊断和解决思路,细分为:老师的观察发现、老师的技巧、老师的解决方案、老师运用的理论。

老师的观察发现,父母都很“讲理”,恰恰是父母的“讲理”造就了“鬼上身”的女儿。

老师的技巧,借用钟馗的洒脱自如来教导这一家子学会畅快表达。

老师的解决方案,让家人互相扮演其他人的角色,让家庭成员透过家人的表演来体会自己的不妥之处。

不仅戳穿了少女的把戏,也让父母明白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少女。

老师运用的理论,家庭治疗重点是将一切心理毛病都看作人际关系的表现。

老师的表述特点,擅长用讲故事的方法表达,有很强的舞台剧感觉,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冲突性强,配上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回味无穷。

比如老师借用用钟馗捉鬼来进行治疗,准备捉父亲的“好人鬼”、母亲的“控制鬼”、弟弟的“无所谓鬼”。老师给三个家庭成员分别贴上一个“鬼”标签,不仅准确的给他们各自进行了家庭角色定位,也一下子让他们进入戏剧的场景,变成了鲜活的剧中人,不是困扰不堪的家庭成员,大大增强了趣味性。

我的计划,每天按照此方法分析三篇,希望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