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背景
【摘自:尼希米记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同一卷书,希伯来名是「以斯拉 עֶזְרָא / Ezrā」。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译成之后不久,犹太人把这卷书分为《以斯拉记上、下》,后来又将《以斯拉记下》称为《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记录了波斯帝国统治期间,神先后兴起了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领袖,带领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墙的百年复兴史。这段历史从主前538年一直到主前423年以后,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期,先知哈该(哈一1)、撒迦利亚(亚一1)和玛拉基在此期间事奉。
传统认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作者是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但并不能确定。本书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官方文件、家谱、名单、以斯拉的回忆录和尼希米的回忆录。其中波斯帝国官方文件的原文是亚兰文(拉一2-4;四8–22;五7–17;六3–12;七12–26)。书中的内容是按照属灵启示的顺序排列的:首先必须重建圣殿(拉一-六章),然后才能重建百姓(拉七-十章),最后才是重建城墙(尼一-十三章),三位领袖的使命也是循序渐进。所以本书有一些历史事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位于《历代志》之前,是《圣卷》的倒数第二卷,也是整本希伯来圣经《塔纳赫》倒数第二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早在南国犹大被掳之前,先知耶利米就已经预言:「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虽然新巴比伦帝国从来都不肯释放俘虏,但神的话语高过地上的一切强权(赛十5)。先知以赛亚在两百多年前就宣告了神的预言:「我——耶和华所膏的古列;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赛四十五1)。主前539年10月12日晚上,巴比伦王伯沙撒放肆地使用圣殿的器皿大宴群臣,向偶像致敬。波斯大军当晚就攻陷了巴比伦城(但五1-31),应验了先知的预言。
波斯人是现代伊朗的一个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于主前559年自称波斯王,附庸于他外公统治的玛代王国。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玛代,自称玛代王。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吕底亚和小亚细亚,自称吕底亚王。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伦,自称巴比伦王,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超级大国,疆土从西方的小亚细亚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河。与亚述和巴比伦的高压统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宽广,对被征服的国家采取宽容的怀柔政策,下诏重建各民族的神庙,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广大帝国的内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教是祆教(Zoroastrianism,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他们把被征服民族的神明看作隶属于祆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的天军,帮助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阿里曼(Ahriman)争战。因此,古列王并不介意把感谢归于被认为助他得胜的外族神明,并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拣选的解放者和统治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被马尔杜克神拣选的,保证玛尔杜克神庙不遭毁坏;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华神拣选的,资助重建圣殿。因此,在波斯帝国两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统治期间,中东基本维持和平,文化艺术得以兴盛,是形成新约犹太民族最重要的时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亚阵亡,其子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继位。圣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敌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第30节)。冈比西斯二世于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许多埃及的庙宇遭到亵渎和破坏,却保留了当地的犹大会堂。耶路撒冷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国重点维稳的地方。
主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回国的路上去世,王室远支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乌继位。此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圣殿的重建工程得以继续。主前516年,圣殿于「大利乌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后,大流士一世于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失败。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与古列女儿的儿子亚哈随鲁(Xerxes I,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继位。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之后,以斯帖于「亚哈随鲁王第七年」(斯二16)成为王后,保护犹大人免受灭顶之灾。
主前465年,亚哈随鲁在政变中被杀,其子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主前465-424年在位)继位。主前460-454年,亚达薛西镇压了希腊支持的埃及起义。在此期间,以斯拉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拉七7)带领第二批余民回归,重建百姓。主前449年,波斯和希腊签订卡里阿斯和约(Peace of Callias),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几年之后,尼希米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二1)带领第三批余民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这一百年的史实表明,地上超级帝国的历史,完全是在神的管理之下。虽然神的百姓已经成为一小群余民,但他们仍然是「天地之神的仆人」(拉五11)。「以斯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帮助」,这个最初的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反复强调创造天地之神的「帮助」(拉一4、6;五2;七6、9、28;八18、22、36;十4;尼二8、18),国度和圣殿的恢复,并不需要人的帮助,因为「我们神施恩的手必帮助一切寻求祂的」(拉八22);而书中频繁出现的献祭、祷告和律法,正是百姓领受神恩典的媒介。因着神施恩之手的帮助,被掳的余民不但归回耶路撒冷(赛十22),更「归回全能的神」(赛十21);不但重建了圣殿和圣城,更重建了「圣洁的种类」(拉九2)。经过了被掳和恢复,百姓痛定思痛,认清了失败的根源,重新与神立约(拉十3;尼九38),立志分别为圣、彻底与偶像和外邦恶俗决裂。
虽然国度并没有政治上的主权,百姓还没有完全恢复与神的正常关系,但却比起任何一个独立的时期更符合自己的身分、更像他们该有的样子。神做工的法则是永不改变的,今天,每个重生得救的信徒也都要在圣灵的帮助下,经历属灵的复兴。神同样要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好把我们建成合乎「神借着圣灵居住」(弗二22)的「圣灵的殿」(林前六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