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学与美食读书

蔬食之间,自有真味——读李韬《蔬食真味》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87人  琅嬛阁主
李韬《蔬食真味》

真的枯寂是绚烂至极乃平淡,如果还未经历绚烂便寻求枯寂,可能也不长久。

——李韬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深夜看一本讲美食的书真是一种折磨。

睡前流着口水把这本书看完了,梦里似乎都是野菜山菇的香气。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分为四大块:时年至味,蔬食寻源,素味江湖,禅心与茶。

说是写美食,也是在写人生。

一个人对美食的各种偏好,其实也反映了他的性格,他过去的经历,以及他对未来的追求。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本书作者李韬老师是一位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的素食偏好,我以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即:自然,简单,清静,怀念。

1.自然

李韬老师所追求的美食都是出乎天然的,对于现代各种附带人工添加剂的调料他都抱着敬谢不敏的态度,比如说酱油,他不喜欢现在超市里所卖的酱油,而怀念过去的那种更“原始”的酱油。另外较之人工栽培的蔬菜、人工养殖的鸡鸭,他也更喜欢那些山间田里天生地养的。

追求美食的“自然性”,一方面是为健康,一方面,是为还原食物的本真味道。就像世间至道,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装饰,而往往,最朴素的姿态就是最动人的。

2.简单

简单不是容易。

听说,最高明的厨师,并不是要会做什么山珍海味、龙肝凤髓,而是能把一道简单的麻婆豆腐,做得让人吃起来泪流满面,心中却漾溢着欢喜。

从书中来看,李韬老师所追求的美食之道也正是如此。

水分的干湿,火候的冷热,时间的精准掌控,以及对美食的全心贯注,和对人间的深情厚爱,种种,才成就了一名出色的厨师。

有时候,我觉得,人生也像是一道菜,每个人所得到的食材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是稀有的奇珍,有的是随处可见的菜蔬。而一个人究竟过得如何,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样的食材,倒要看他如何去烹调。一个糟糕的厨师,即使龙肝凤髓到了他手中也味同嚼蜡,甚至还会让人拉肚子。

3.清静

做美食的人,需要保持心态的平和。

品尝美食时,也需要一颗清静的心。

让尘世的烦忧如茶叶一般慢慢沉淀,空明,澄澈,观自在。

这样,才能体会美食最深切的况味。

一个心居闹市的人,是无法领悟暮鼓晨钟的寂静与欢喜的。

4.怀念

我看过很多写美食的文章,作者最钟情的味道,往往只存在于记忆中。

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有一个叫朱元璋的皇帝,落魄时饿得不行,一个老婆婆用青菜豆腐给他做了一顿饭,他狼吞虎咽,后来登上帝位,尝腻了山珍海味,回忆往事,只觉得生平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是老婆婆做的那道菜,勒令御厨做,御厨绞尽脑汁做出来的都不符合他的胃口,最后把老婆婆请过来让她做,仍然不是记忆中的味道。

那时爸爸问我为什么,我得意地说,他饿的时候,当然吃什么都香,当皇帝之后,什么好吃的没吃过,再吃当初的那道青菜豆腐,当然也就吃不出什么好吃的味道。

那时的我是个很挑食的小孩,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大概是想教育我不要挑食,不过这个毛病一直没能改过来。

我的妈妈不是一个特别会做饭的人,她总是怕把食物烧得生了或是过熟了,于是用小火小心翼翼地慢炒,炒得菜都变得很软,味道也流失了,处理鸡鸭鱼肉时也总是留下很大的腥味,导致本来就挑食的我更为挑食,而且几乎不怎么吃荤菜。这个习惯直到大学以后才慢慢纠正。

虽则如此,妈妈也有几道“拿手菜”是我最为喜欢的,哪怕是餐馆的厨师做起来,我都觉得不如妈妈做的好吃。每次放假回来,必要妈妈做给我吃,这大概就是“妈妈的味道”罢。

李韬老师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他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姥姥的味道,满蕴着乡愁之思。

古代农耕为主,人人安土重迁,而现代社会商业当道,背井离乡甚至去国不归的也不在少数,少时离家,即便是“老大回 ”,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了。更何况原来的“故乡”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归心切切的返乡人,恐怕也不辨他乡和故乡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认为那道青菜豆腐是世间美味,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太饿了,还有老婆婆关怀的温暖在里面。等到高处不胜寒,人与人相处出乎情义的少,出乎利益的多,对于身边的每个人都抱有疑虑和戒备,那时候,谁还能吃出饭菜是什么味道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