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散文

天山天池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蜗牛菌
天山天池

去新疆,天山天池一定是必选项。

我知道西北一向以干燥、荒凉而著称,但我没有想到这个季节新疆的山竟能寸草不生,尽管它有中国最大的沙漠,但在南方长大的我,以为新疆的山除了沙漠一带,也是千篇一律的绿色和盎然生机。

到一趟天山不容易,从乌鲁木齐市里乘车几经周折到达天山脚下,“天山天池”几个醒目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一时间欣喜不已,以为终于到了,慢慢放开视野,看到一旁的山,没有丝毫生命的迹象,形单影只的枯黄的草没精打采附着在光秃秃的山上,活像一个皮包骨的老人,苍老而慵懒,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游客的喧哗声中,更显落寞。

看到这山,让人不禁失望起来,我和朋友异口同声质疑道:

“妈呀!不会这就是天山吧?”

经过检票口以后,可以确定在入口看到的山绝不是我们的旅游景点,顿时豁然,又感到意料之中。

乘坐大巴,一路向上,渐入佳境。

平坦的沥青马路旁,明显感到有生命在骚动,有绿色的植物,偶尔还有居民的房子,还有牛羊,中途经过“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园”,这是商业化的刻意堆砌,我并没有太多兴趣,和朋友走马观花了一番,便乘坐大巴继续往山上走了。

那天天公特别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脚踏黑土地,头顶蓝天,在天山脚下穿梭、攀谈,期待、盼望。

我根本无心听车上导游的介绍,我凝视窗外,眼睛跟着车轮飞速滚动着,看到那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一草一木,我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那种极富层次感的美,在这荒凉之地描绘着另一种感动,我欣喜不已,几次转头跟朋友说:

“快看窗外,快看窗外!”

天山天池

行车至某个位置,开始与河流相逢,逆流而上更感水的可贵。

那流动的生命之源显得格外透亮、清澈和温暖;河岸的石头被磨得圆溜溜的,黑蓝黑蓝的,活像一颗颗艺术品,向人们诉说着古老而漫长的故事;目光往上走,便看到一些略高大的树,我叫不出那些树的名儿,但我尤其喜欢它们极力生长、展现绿色的样子,宛如天山的礼仪,在马路旁顺次排开,对远道而来的游客表示恭敬与欢迎;再往上,是一些略矮小的植物,颜色由棕色变成焦黄色,再变成黄色,再到暗黄色,一点点变淡,最后回归山的本色,偶有红色和绿色点缀其间,像一笔不经意的墨,平添了几分活泼。顶上还能看到裸露的岩石,在不可计数的岁月中接受风雨,磨砺成沙。

盘山公路

33道弯的盘山公路横亘在枯黄的山坡间,显得格外抢眼。

蜿蜒曲折、百转千回,说的不仅是去往天山的这段路,说的更是游客们急于目睹天山真容的急切心情。下山的时候我特意数了一下,绝对不止33道弯。

终于来到天山的“重头戏”——天池。

天山天池

看到天池第一眼,就被震撼了,这种震撼并非来源于天池的博大,只是因为水一向给人灵气和娟秀之感,而天池这样一池清水在大西北更显可贵可贵。

天池的水,有种特别的静谧和安宁,它处在群山之间,波澜不惊,却吸收了天山的精华,孕育生灵,在靠近天池一带的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不知其间还有多少植物和动物,在这荒凉之地演绎着一份精彩。

天池的水是那种和天空一样的湛蓝,与其说它是一面镜子,不如说这是天与地最大的和谐,又像是干旱少雨的新疆与天斗争的结果,它的确不该是纯蓝色,因为它多了一分刚毅。

俯瞰天池

登上天山,俯瞰天池,犹如一个婴儿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顽强地生长、延续。

远处那一道道深灰色的辙子,高低起伏、疏密有致、厚薄不一,像大自然大刀阔斧从天池侧面切下的印记,那些自然的线条和轮廓看起来特别不真实,真像画的。

近处,是枯黄的山,枯黄的土和枯黄的草,那一片深绿色的松树显得特别高大,金字塔般屹立在孤远的山头。看到这儿,我惊奇于自然和生命,惊奇于在天池一带茁壮生长的松树,它们像一个个健硕的士兵,守卫着天池的纯净,守卫着天山的血脉,也守卫着新疆这片干土地。

难怪郭沫若当年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佳章。天池就是一幅画,一幅凝重、沉着、冷静而干净的画。

天山天池

唯一的遗憾是我没有爬到山顶,一览天山全貌。

通过朋友的照片,我想象着,在天山山顶站着,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一定是沁人心脾的清凉和干净,再睁开眼看看周围的一切,美不胜收。

那如同泼墨一般随性的雪,是否就是天山的性格,顺应自然,归于本我?那一寸寸零落的枯草,在高大的松树旁是否也是一种孤勇?尽管人可以爬到山顶,站在天山的肩膀上俯视之,但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与之巍峨博大相比,人实在是太渺小。

天山天池是国家5A级景区,随之而来的商业化是必然的,但其实自然之所以能感动我们,仅仅因为它是自然。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领略天山天池的美好,希望天山天池能够经历更多更久远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