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简化之三——自我与自由

2022-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建东在线

五、自我

“自我是意识”抑或“自我是身体”?

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的过程中,哲学家思想家们意识到是谁在寻找谁在确定似乎是更要紧的。“认识我是谁”比“知道我从哪里来”更重要。

我是我的精神吗?我是我的身体吗?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关注身心问题的解答主要有三种类型: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所有关于“精神事件”的说法都只是行动的模式或倾向。

同一性理论认为精神事件和大脑过程是等同的,只不过是用两种语言进行描述。

功能主义认为精神活动是由大脑某些功能构成的,这些功能也完全可以用脑物质以外的东西复制。

非“身心二分”的观点

整体论直接反对身心二分的思考方式,自我不是孤立的个体意识,他是在社会关系中与别人一起成为自己的。

自我是一种选择(萨特)。所有试图在意识中找到自我的理论都是错误的,自我存在于未来中,它是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人只要活着就没有固定的完成了的自我。自我是由对事实的(不断地)解释确定的,本真的自我是不断创造出的,而非找到的。

自我是幻觉(佛陀、黑塞)。佛学认为真正的自我认同并非个体的认同,而是与整个宇宙的合一。黑塞说“人是一颗葱头”,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扮演各种角色和众多的自我。

自我是社会的(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只有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海德格尔说正是在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个体。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对关系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我们对他们”(us versus them),另一种是“我们”(we)。前者假定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一些根本差异与对抗,极端形式就是战争。第二种观点则把相互认同看作首要的,差异是第二位的,自我认同是由不同的关系网轮流确定的。完整的自我是关系的集合。

六、自由

决定论:每一事件行动都必然发生,自由不存在。因万事有因。

非决定论:“万事有因”与“万事可预测”是两回事,并非每件事都有因

弱决定论(相容论):决定论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自由,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休谟:行动若顺应了性格,它就是自由的。

2康德:面对世界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立场,如果我想了解什么,就采取科学和决定论立场,万事皆由解释性原因引发;如果我想做什么,就要转到实践的立场,必须把意志或决定看作行动的原因。

3萨特:我们每一项决定都是自由的,即便拒绝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我们依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