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宗通》第六辑-摘录精华篇
第六辑-摘录精华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讲记:“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果有人铺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以这么多的七宝用来布施给众生,这个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就像是这样子,世尊!这个人以这样布施的因缘而得到的福德非常之多。”“须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实物的,如来就不说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多;由于福德并没有实物的缘故,如来说他得到的福德非常多。”
接下来讲“法界通化”,这是第十九品。佛陀说过三心不可得以后,就呼唤:“须菩提啊!你认为怎么样呢?假使有人用能够布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车磲等七宝,用来布施给众生;这个人由于这个大布施的因缘,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就答复说:“正像是您讲的这样子,世尊!这个人由于这个大布施的因缘,他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之多。”佛又呼唤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实物的话,是有真实物质的福德,如来就不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很多;因为福德‘无’的缘故,如来才会说这个人如此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很多。”
这一段经文中佛陀似乎又故弄玄虚了,只因为这个“法”就是不可以明讲的缘故,才需要这样烘云托月。咱们《金刚经》讲这么久了,证悟的人都说:“老师!您讲经时都已经明讲了。”可是我到底明讲在哪里呢?对于还没有悟入的人来说,这可就难会了。也许哪一天,有谁听出名堂以后又跟我说:“老师!您都明讲了。”我就问他说:“明讲在何处?”这位老哥、老姊也许就告诉我说:“六六三十六。”我只好跟他们说:“抱歉!还真的是明讲了。”那也没关系!回头我再去跟佛陀忏悔吧!
现在佛陀又问说:“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由这个因缘而获得的福德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诸位想想看,这个因缘、这个福德,到底是大还是小?现在台湾佛教界最大的慈善团体,大概就是慈济,他们获得的资源可真够多的;可是如果以世尊开示的这种布施来看,慈济全体会员集合那么多的资源去布施,那因缘、那福德,还真的不够瞧。再把地球上所有最有钱的富人们所有资财集合起来,全都投入慈济功德会来合并布施,这样算起来也还是差太远了,真的不够瞧,因为佛讲的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三千大千世界有多么广大?且不说那么大的处所,单说一个地球世间就好了,有谁能够用遍满地球的珍宝来布施?且不说布施,光是让他铺满了来示现;且不说地球,因为整个地球还是太大了,只说遍满台湾就好了;把全球所有富人的资财集合起来,假使能够买到那么多的七宝,能够把整个台湾铺满吗?不可能呀!所以你想,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全都用来布施,那福德当然不能说小呀!所以须菩提说:“由于他这样布施的因缘,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可是佛陀却说:“须菩提!像这样布施的福德,那个福德若是有实而不是无,像那样具体的福德,我不说他的福德多。”所以,成佛时的福德不该是像世间人这样看待。你如果想要成佛,你的福德都要化为无相的福德,把它们全部存在你的金刚心中,不应该加以实现为具体的福德。如果你把它实现的话,那你大部分都应该拿来布施,否则你无法将未来成佛时所应该有的福德累积成功,你一定累积不起来。
想要成佛,那个福德就得像滚雪球一样,每一世努力修集大福德而不用掉,要把大福德像雪球一般不断地滚下去,才能越滚越大。可是如果你把它具体化了,譬如说,你往世所修的福德,在这一世把它实现出来,那你可能会拥有几百亿、几千亿美元,其实一世是用不完的,可是下一辈子开始就得世世都当穷光蛋了。如果聪明,就大部分拿出来布施。有一些外国人很有钱,他们都不是没有前因的。他们很有钱,可是往往会设立一个单位,专门去付钱布施、救济贫穷;他们留给子女的,往往只是十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很多这种洋人,都很有钱,可是他们大部分拿去作慈善事业。这种人当然会很有钱,因为这种布施的行为并不是一世就能养成的习惯。可是如果他不懂得继续去作布施,这一世很有钱,都不肯布施,下辈子就没有福德了。所以真正的福德要留在你的金刚心中,要把它化为无相的福德,永续存在金刚心中,不应该有具体的实现。
作为菩萨,世世修道时所需要的资粮其实很有限,世世修集所得的大部分福德,真的不应该全部实现出来;所以真学佛的人,世世不断地布施,当他重新受生于人间而必须实现福德时,他赚钱到了一个阶段时,就不想再赚钱了;也就是说,他赚钱到了一个阶段时,就不再实现应该有的福德。那时,他明明知道这里可以赚钱,那边也可以赚很多钱,可就是不想赚了;他不想再去实现自己的福德,保留着更多的福德无形无色而存在自己的金刚心如来藏中。所以佛说:“因为福德无,如来说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也就是说,你要转依于金刚心来看待这些福德业种。再从另一方面来看,金刚心不会觉得自己有福德,福德实现以后全部是五阴在受用;对金刚心来讲,没有福德可说。当你转依了金刚心的这种自住境界以后,你觉知心中也觉得没有所谓的修福可说;因为你已经把一切福德都归于金刚心的立场来看,所以修福之目的不是为了修福,而是为了成就道业、利乐众生。所以,如果能够像这样使福德成为“无”,如来就说:这个人真的得到了很多、很多福德。
这个观念,我不晓得诸位能不能接受?可是若不能接受时,你的佛菩提道这条路走起来就会非常地漫长。在利益一切众生之中不断去获得无形福德的回报──福德种子不断地累积起来,每一世也都只实现一些,把大部分福德留起来,成为无形无色的福德种子而存放在金刚心里面;然后把此世实现的那一小部分,再拨出其中的大部分继续来布施;如是,以无住心而行于布施,心中却没有修集福德的想法、看法。所以,住于无住心的境界而布施的时候,即使仅仅布施了一块钱,那福德可就很大了,因为这个福德是“无”的缘故。这就是懂得布施的人,依金刚心的立场来布施,这时没有我这个布施者,没有对面那个受施者,也没有所布施的财物。这样去布施,福德就非常之大,因为“福德无”的缘故。虽然理上是这么说,可是没有实证这个“理”的人,真的还是作不到,那我们就先从事相上来说说福德吧!
从事相上来说,福德有事相上的福,也有心地上的福。事相上的福,是说以实际上的财物来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力去服劳务,这样来布施。这虽然只是事相上的福,但也不能偏废;因为未来世行菩萨道,你得要有资粮。没有世间法上的资粮,空言修道;结果在家的时候,每天朝九晚五不得休息,晚上还得兼差赚取生活必需品,哪还有心思放在佛法上呢?所以事相上的福德,你得要能够实现一部分。可是上一世若没有布施,这一世就没有这个福德来实现行道的资粮。所以有的人三、四十岁就退休了,不必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专心在法上用功,这就是有形的事相上的福德。
还有一种福德是心地上的福德,那就是修除五盖,所谓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是五盖。修除了这五盖是心地上的福德,其实说穿了,就是“好心”所得到的福德。可是这个好心不是世间人讲的好心,意思是除掉了贪欲,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无贪;也除掉了瞋,不会随意对众生起瞋。可是他心地却不会掉散,也不会常常作错了事再来悔恨。他也不会像某些人有很严重的睡眠盖,不管什么天气,他都是好睡觉,闲着就睡;下雨天,睡觉天;台风天,睡觉天。天气很热,太阳那么大,他想:“睡觉!别作事了,累死人了!”等到阴雨的时候又说:“下雨了,睡觉!睡觉!”所以下雨天也是睡觉天。不管什么天气,他总是跟睡觉连在一起。然后,当他生起烦恼的时候,他还是上床睡觉。有的人起了烦恼,他就什么事都不能作,他只能睡觉;一觉起来以后,心情就好多了。就这样子,就是睡眠盖。等到没事了,不管他心情好不好,他坐下来,也不想讲话,什么都不想作,在沙发上一靠,他又睡着了。一到了吃喝玩乐时,他就很有精神;可是你若教他修定,才一上座,他又跟周公点头了,真没办法,这就是睡眠盖。明明刚刚睡醒起来,上了堂打坐时又瞌睡了。这样子,就表示他在佛菩提道里的心地上的福德还是不够的。还有呢,证得禅定也是心地上的福德,这个福德是诸天法界中通认的,这个福德比世间法上的一切有形福德更大。
但是还有一种福德,也是心地上的福德,就是不疑,除掉疑盖了。疑人、疑法、疑禅定境界、疑解脱、疑佛菩提,那就把自己的福德给缺减了。有的人就是这个福德好,他于正法不疑,于他的师父也不疑,所以他得法非常快。你们在正觉同修会得了法以后,到处去接引别人时,你会发觉众生很难度;不论遇到了谁,当你开口说:“现在真的可以开悟,真的可以证初果、断三缚结。来!来!来!赶快来正觉同修会。”对方听了却说:“哼!你在说什么?你算老几?现在已经是末法了,谁能证菩提?”这表示他的福德还不够,你得要费尽心神,今天送他《无相念佛》,明天送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过几天以后,你发觉说:“也许这二本是结缘书,他觉得没价值,读不下去;那么我就买一本《心经密意》送给他。当他看到我是花了三百块钱买来的,也许就愿意读一读吧!”事实上往往也是这样。后来终于有机会送给他,他拿到了书也不看,就放上书架摆着。终于有一天闲着无聊,起了好奇心,拿下来翻一翻:“这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书?”在版权页里一看:“哟!这书要三百块钱,我这个朋友对我还真不坏,还肯为我花钱呢!”心里想一想:“好啦!他对我这么有心,那我就读读看。”这一读,才终于愿意进正觉学法。搞不好,你们之中有人就是这样来的。可是更多的人是:“这本书卖三百块钱?邪魔外道写的,还卖三百块钱?”连读都不读,所以真的很难度。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他被疑盖障住了。如果没有被这个疑盖障住,就表示他有心地上的福德,所以福德在事相上就有这些差别。
再来谈一谈说,福德可以分成世间福德、出世间福德。世间福德已经是千差万别了。所以你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出家以后,有的人小庙里住,人家就是一直送供养来,他根本是想推也推不掉;因为他往世布施多,在法上不断地利益别人。有的人出家以后是用宣传手法,发动群众的迷信心理去崇拜,又到处去劝募,这样弄成一大片家业;然后弄到每天三更半夜才能睡觉,清晨四点半打板时只好劳动徒弟们去把他挖起床来。名声变得很大,道场好大,金碧辉煌好像皇帝住的金銮殿一般,可是那福德是他自己的吗?不见得!等他转生去未来世,自己就知道了。有些人出家后,一天到晚要下山来托钵,好辛苦啊!他想要盖一个小小的佛殿,下山去劝募托钵就花了好几年,可是始终无法完工。台湾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小佛寺吗?这就是说,往世在世间福德的修集上面,他没有作,或者作太少了,这是属于世间福德。
如果是在家人呢,他作什么就赚什么;看来似乎笨笨的,但他不管作什么行业都赚钱。人家都不看好的,他作了就是好;人家作了就是会赔钱,他去接过来就开始赚钱,真的没来由。可是,有的人去到某一家公司作事,那家公司就会赚钱,因为他能力太好了!有一天,他发觉说:“我不论去到哪一家公司作事,那一家就赚钱,显然是我的福报。”好了!有一天他真的自己开公司,开始营业以后却老是赔钱。这代表什么呢?是他自己的福德少,老板的福德多,他虽然很有才干,但是却要依靠以前老板的福德才能赚大钱。有的人很有才干,却是三百六十行几乎都干遍了,可就是赔钱,永远赚不了钱;这就是说,他往世修的世间福德真的不够。
可是,福德并不是只有世间福,还有出世间福,出世间福跟世间福德完全不一样。也许有人想:“那我知道了,能生天就是出世间福。”但这个不是出世间福,仍然是世间福。光说世间的有情,同样是行善生天,可是佛经上不是有讲吗:“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在欲界天中,有一个专门变化出甘露的宝器,诸多天人来了,都从那里去把食物舀出来放到自己的钵里面来吃。然而同一个宝器生出来的食物,不同的天人来了,舀出来放进自己的钵里,颜色与香味就是不同,那你要怎么说它呢?若是在人间的话,人们都会怨怪说:“你怎么拿比较不好的给我,好的就给他?”可是诸天都不敢抱怨,因为都知道那是由于自己的福德所致;又没有人弄比较差的给他,是他自己的福德弄成那样的。所以他从同样的宝器中自己现出不够精美的食物时,可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的福德比别人差。这就是说,同样往生在同一天的境界中,可是因为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同,各人的果报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