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写作:难的不是抽出多少时间,而是你脑子里有多少问题?
在武汉开会的时候,李大哥说,你在简书写的文章我都看了。你怎么每天有这么多时间呢?能坚持下来,很了不起。一开始我也想说,其实习惯了就好。最近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是怎么养成的习惯,我自己也没搞清楚。
真正的问题不是忙
每天写一篇,不多也不少。坚持了一百多天,中间有大脑枯竭的时候。有出差忙完一天的事情,夜里十一点多躺倒火车卧铺上还在想今天的日更还没弄完。看起来挺完美的理由,自己很辛苦,还在坚持,包装成一个符号,其实是人的本性是特别容易原谅自己。其实写个几百字用语音输入法,加上整理校对最多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真正的问题不是忙,更不是没时间,那么问题出究竟出在哪里呢?

底层心理机制的构建
我和井英俱乐部的小伙伴一起开启日更挑战,鼓励大家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推荐很多朋友使用得到和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表现出来是输入与输出失衡了。脑子里没货了。这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逼迫”大家持续写作,很多时候你脑子里的那点东西就像计算机后台的线程一样,你感觉到自己在思考,但是这个线程一直在占用你的CPU和内存资源,对于处理其他的事情的效率就降低了。当你把这个思维过程用写作的方式显化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种刻意主动结束掉这个隐形进程的过程。我取了一个名字,掏空你的大脑。的确过了几十天,很多小伙伴的大脑被我掏空了。日更开始中断,甚至有人就直接放弃了。有的人退回到三天一更,或者每周一更。我也曾经经历过这个过程,就好比踏上征途的汽车,采取了错误的策略,一开始牟足了劲。但是到中间不得不停下来再次做准备,经历过两三次这个反复的过程,对心理有一个训练之后就好多了。所以对于我来说,有时候我一天可能 会写三四篇,但是我只选择发票一篇。给后面留一些冗余度。这样对外的输出是一个持续稳定的过程。就好比水电站在夜间要利用闲余的电力把水抽上来,以备电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弥补上。原来我就是缺乏这样一个冗余备份和缓冲机制,搞到晚上十一点多该睡觉了还在为当天的日更没有完成而苦恼。现在做好了备份机制,我发表文章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早上了,这样一天过的也就不那么紧张。
日更监测指标的前置
所以我的监测指标已经从今天有没有日更,开始逐步转移到,我明天和后天的文章准备的怎么样了?我的草稿箱里还有多少储备?为了满足这些储备我要做些什么?有哪些接下来的工作可能会打断我的储备计划,如何把这中间的闲余时间利用上。
不是手上有时间,而是脑子里要有问题
上面我们说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时间,而是脑子里要有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学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再回到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的问题上来,输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我们获得新知,同时也是开启一个维度,去提出更好的问题。当脑子里没有问题时候,写的就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志了。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反映了对某个领域的认知程度。我个人这一年对于区块链的学习从小白到逐渐的精进,逐步的逼近底层更基础的问题。知识的层次越来越丰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也越来越强。比如没有读到张首晟教授的文章之前,我虽然意识到区块链是一个构建秩序的过程,但是没有把这个过程和物理学第二定律联系起来。没有读完《区块链技术指南》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FLP不可能定理,也没有意识到FLP不可能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等价的。至于如何证明这个过程,是一个更底层更有趣的过程,需要在接下来的认知中去思考。与此同时贯通的还有微软研究院王嘉平的系列精品文章《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提出了区块链是一个在网络范式下的冯诺依曼机,消耗能量,打包输出有序的交易区块链。
在我没有阅读这些牛人的思考之前,我提不出这些问题的,更得不到这么精妙的结论。输入让我认识到和别人认知的差距,也发现更有趣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不断自我创造的好奇心,和解决好奇的问题,才是保持持续写作的底层心理机制。而习惯只是这个认知外化的一个过程,毕竟我们的身体都是由大脑控制的。
充分利用你的暗时间
昨天看得到的一篇文章:休息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思考的,我最近的体会越来越明显,在早上刚起来的时候,很多原来久久思考而不得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们可能真的低估了潜意识的作用。
持续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的自我认知的过程,今天是从7.27开始日更第13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