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婴幼儿自控力,可以从这2点入手
01
相信没有人怀疑自控力的重要性。
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控力对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比智商都要重要。
婴儿内在调节机能还没发育完善,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这也是需要父母从外部帮助婴儿调节的原因。父母主要可以通过响应及时的看护和提供结构化环境来帮助婴儿从外部调节。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响应及时的看护,前面我们在《婴儿,压根是宠不坏》这篇文章里面也解释过为什么对1岁之内的婴儿及时相应不用担心宠坏孩子,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那什么是结构化环境呢?
02
我们这里说的结构化环境包含以下4种成分:
-
生活规律:
有规律的喂奶和睡觉时间是教育自我调节的重要部分。
当父母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之后,婴儿的大脑和身体系统就会学习适应这些可预期的模式,然后做出相应的调节。孩子习惯了这种有规律的感觉就会慢慢喜欢上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会学会更好的调节自己。
这其实是婴儿养成好的纪律性的开始,也是学会自控(自我调节)的重要过程。
-
合理限制:
合理的意思是和年龄相符,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施加相对应的限制。
大脑是通过重复尝试来学习的,比如每个1岁大的孩子都会尝试再一次去拿电视遥控,当你上次说了“不能拿”之后:
上次我拿的时候,妈妈说了不行。这次会发生什么?如果我这次只按一个键呢?
对一个特定年龄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可以建设性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其因为孩子没能抵制一个对他特别有诱惑力的物品而惩罚他,不如让孩子根本够不到或者把孩子带出那个环境。比如没打算给孩子买玩具,就不要带孩子去玩具城溜达。
让孩子明白这些合理的限制以及建立和自己年龄相符的预期,可以帮助孩子内部控制的发育。
这样做也会让孩子感觉更好,因为大脑喜欢熟悉感。在规则和限制下长大的孩子,在他们到了上学年龄也会偏好这种环境,因此也会表现的更好。在混乱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偏好混乱,因为他们同样需要让他们感觉更熟悉的混乱,甚至为此尝试在课堂上制造混乱。
-
一致性:
虽然对幼儿设置合理限制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从父母的角度,也要尽量打造一个尽量减少不得不说:“不行和不要”的环境。比如说,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也要尽量少看甚至不看;不想让孩子玩手机,自己也要尽量控制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
但是如果必须干涉,就一定要坚持立场而且要保持一致性,比如不要今天父母高兴了就让孩子看电视,明天父母不高兴了就不让看了。
设置限制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确保你的要求和规则是合理的,并且是可以被孩子理解的。
从大脑的角度,也确实是需要设置限制的。慢慢的、逐渐的、和年龄相符的、持续的边界可以让大脑有更多的安全感。
-
孩子参与:
在一定的限制范围里面指导孩子选择。
- 你想穿你的红色衣服还是蓝色的?
- 这三个玩具只能买一个,你最喜欢哪一个?
这样的外部控制可以引导孩子大脑里面的内在控制自然的参与进来。
03
给孩子提供及时响应的看护和结构化环境,都是对父母来说不算小的挑战。
尤其是后者,依我看,父母先努力自己做到“结构化“,才有可能给婴儿提供结构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