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十四村”,追寻逝去的青春记忆
第一次一气呵成读完吕纯儿老师的《十四村》,我读到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美丽而悠远的意境。但我总觉得还没有领略到该书的精髓。于是,我重读了《十四村》。
再次翻开吕纯儿老师的新书《十四村》,曾经朝夕相处的古朴乡村、曾经美好难忘的青葱岁月一一浮现在眼前……
十四村中,一大半的村庄,如:胡库、独松、芝英、象珠、舟山、厚吴、清渭街、永祥、金江龙等我都生活过、工作过、来到过,并且都深深地烙下我青春年少的痕迹。
沿着“十四村”,追寻逝去的青春记忆十四村中开篇第一个村――胡库村,承载着我的初中青涩岁月,并且为我的初中岁月画上了休止符。
胡库,分胡库上村和胡库下村。我是初三才到当时的胡库初中上学。书中的胡库下村老教师胡贻甫老师就是我当年的语文老师。他虽然貌不惊人,但他深爱着他的教育工作。在课堂上,他侃侃而谈,是知识渊博的老师。下课之后,他任劳任怨,成了勤劳的农民。在他的眼里,学生和庄稼一样,都需要用心去培育才能茁壮成长。
胡库,有一样美食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并深深地爱上它,那就是豆腐脑。当年的豆腐脑,只需1角钱就能品尝它的美味:它的嫩滑、它的鲜香、它的淳厚、更有它的洁白细腻,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多年来,我一直在寻寻觅觅那个曾经的味道而不可得。可能是我变了,也可能是豆腐脑变了吧。
象珠,是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二站(第一站是雅吕村)。参加工作以来,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都是留在象珠。在象珠,我认识了我的先生。是他给我带来了青春里的些许美好回忆:在田野里放风筝,正月迎龙灯时一起从龙头底下钻过来(民间传统:比较吉利),一起去义乌探望同学,一起去金华考资格证,一起去北京看天安门,一起去上海登明珠塔……
遥想当年正青春,我却总是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理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象珠当时是一个分社,只是一个网点,人比较少,事情也不多,其实工作是挺简单的。
大概不到两年吧,我和我的先生因工作调动,一起调到了清溪即清渭街工作。清溪是当时是总社,人员多,事情杂,我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以及新的工作岗位。美好、简单的工作与生活一去不复返。
但是,清溪也有不少美食,可以聊慰我心。如刚出锅的苏饼:又香又脆又流油,我一下子能吃好几个。
还有《十四村》里《馄饨背后的信仰》的章节中写到了陶月仙馄饨,我们经常去光顾,都说非常好吃,与众不同。那是2002年左右,与馄饨店相邻的肉麦饼店也是生意很好。
我们当时就知道那家馄饨店里的馄饨新鲜好吃,但不知其他。直到看了《十四村》之后,我才明白好吃的馄饨是怎么来的。馄饨背后也有其经营者的信仰:“新鲜的猪肉,还要去筋以保证口感,馄饨皮要人工制作以保持韧性,煮馄饨时,用柴火燃烧滚水下锅”……
看到这里,我很久以前去吃馄饨的画面就在我眼前出现了。那时候的馄饨店无论你何时去光顾,总是坐满了人。你想吃,就得等。看着他们熟练地裹馄饨、下馄饨、盛馄饨。在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心就慢下来,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来到了世外小镇,与馄饨来一场亲密邂逅。
《十四村》勾起了我吃馄饨的欲望。我很想回清渭街,回那个小店去吃馄饨。我于是问《十四村》的作者吕纯儿老师:“那家馄饨店还在吗?看了你的书之后,我很想回清渭老街吃馄饨了”。吕纯儿老师告诉我:那家馄饨店已不在了。我的心里除了一声叹息,还有些青春往事回不去的遗憾萦绕在心头。
清渭街之后,我到过唐先,到过十里牌,来到前仓工作。《十四村》中的厚吴村紧挨着前仓村。每年的厚吴文化节都搞得热闹非凡。
虽然我的工作单位离后吴近,但因为我不喜欢凑热闹,去的次数少之又少。偶尔去一次,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的场面、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花样繁多的美食。
没有看过《十四村》之前,我很难想象后吴这个古村落“有800多年历史,100多处文物点”,我也很难感受到后吴渊源流长的“曾经繁华的明清街市”。《十四村》中,吕纯儿的细腻、独到的笔触,带我领略到了后吴村独有的古村落文明。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曾经的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成为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模样。我们很难想象“十四村”经历了怎样的岁月洗礼。
沿着“十四村”,追寻逝去的青春记忆而吕纯儿老师正是基于对村庄历史变迁的研究,以及对历代古圣先贤在各个村庄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文明和文化浪潮的探寻,花费多年时间才有了《 十四村》的面世。
《十四村》里的“十四村”是永康700多个村庄的缩影,照见了我们曾经逝去的青春岁月,更照见了我们永康过去的历史与文明。
让我们一起沿着“十四村”,跟随着吕纯儿老师的足迹,去追寻逝去的青春岁月,去探访古村落的遗迹。
沿着“十四村”,追寻逝去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