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行杂文小品哲思

表达观点的两种方式,以及是否内观对个体的影响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QBellC

作为一个讲话者,如果和一个在社会某个等级的人讲,随地扔垃圾是个不好的习惯,其实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心平气和:这对我们的生存坏境不利,不有助于地球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展开来说可以阐述为:1. 地球现状; 2. 对扔垃圾这事,处在社会各阶层的人是什么看法;3.垃圾对生态的影响证据;4.总结陈词

第二种,直达主题: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扔垃圾,老扔垃圾的坏处还用多说吗?

这里面有个assumption是说话人对被说话人的期待值是:我以为你早就明白了扔垃圾的坏处,没明白赶紧明白吧,too late, but not too late。

对于听者,对两种表述形式会有很多的反应,概述为两大类别:

1. 有内观意识,会利用周遭发生的一切给自己的成长添砖加瓦:原来扔垃圾是一件这么值得研究的事儿。我以前没有注意,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从此研究一下;对第二种说法的反应:扔垃圾多大点儿的事儿啊,至于那么义正言辞么,我就是不明白有什么不好,你说说看我也涨涨知识,自己也暗地里研究研究...

2. 没有内观意识不想改变,ego启动防御应激系统:扔垃圾这个习惯不好,你不能好好说话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老扔垃圾了?做人说话不应该客观吗?你好好说我会不听吗?你说话不客观语气不好不应该道歉吗?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第一种人见招拆招,对于迎来的挑战、质疑,都会转化成内在的心灵力量,质疑越多越强大。

第二种人反应机制强烈,这也正常;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和反抗的过程,内心抵制成长。所以会出现在一个statement里面挑出细微的词语来进行反驳的行为。这种行为在辩论的环境会很容易出现,但是明眼的旁观者可能能清楚的看到,辩论debate的侧重点,其实偏离了“这个社会等级的人是否意识到扔垃圾是个不好的习惯,为什么“的话题。

等事件过后,应激系统关闭后,当事人也许会慢慢反应过来,自己的反应过于强烈,也有悖”客观,言辞和蔼”等对他人的要求,继而开始内省、消化从而发生意识成长(这个意识成长指的是对自己应激体制的观察,而不是是否会、或者不会继续扔垃圾本身);亦或trigger ego再次启动保护程序,给自己一套当时讲话人不会讲话的说辞,忽视自己的反应,也就观察不到无意识保护机制的存在,因此周而复始。

对于保护机制强大的ego,要求他人客观其实是一种本体想跳出ego掌控的反应,因为只要有不客观的字眼, 就会被ego抓住,比如说上段话中的“忽视自己的反应”如果改成“忽视自己的过激反应” - 这个“过激”的字眼,就会变成ego咬住死死不放的说辞。

所以对于说话人来讲,保证客观是不给ego有机可乘的条件;遇到反应激烈的ego,如果希望它成长那么请给空间消化、保护自尊心;如果放置不理,可以继续喂养ego,认同其所想所说,然后静观其变。

这里还有一个听者没在讨论范围内,就是内观意识不强但是想改变,ego会用反问或者问句来表现出讨论的姿态。意在希望用讲话者的能量或者被激发的ego,来给它讲明白自己不能说服自己的话题。关系好坏,都不建议搭理,因为ego本身就是个无底洞,可以反复无常瞬息万变,说到底是否达成一致,都是个喂养过程。

一切心态促成行为,一切行为和选择指向未来所走的方向,所有的选择权都在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