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了生脱死 十二因缘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谦乾阳光

如来藏性,本来是常常寂灭的,光明也是常住不动的,但是体性光明常寂继续太久,就静极而动,一开始了动,就由明而生暗。灵知之性,本来也是光明照耀的,一旦一念动,光明也就变成为无明了。

一、“无明”既然产生,不知道返还于本然的体性,回复寂明,却随着念力而行,这就是说“无明”继续发展,就连接了“行”,称为无明缘行。

二、“行”,就是念的意思,也就是识的意思,“行”继续发展,连接着“识”,称为行缘识。

三、“识”,心识遇到适当因缘,就进入生命的阶段,心识成为生命是依附于物体而成的,有物体就有名称,有名就有色,色是物的总名称,由识而发展到“名色”,称为识缘名色。

四、“名色”有了以后,就生出六根,所以称为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发生作用,就有了感触,称为六入缘“触”。

六、“触”,接触必有感,连系起感受,称为触缘“受”。

七、“受”,感受太深,必有贪爱,故说受缘“爱”。

八、“爱”就是难舍,必发展到取,故说爱缘“取”。

九、“取”,因为有物才会产生取,所以取缘“有”。

十、“有”,因为有,才会生,所以有缘“生”。

十一、“生”,有生就有死,所以生缘“老死”。

十二、“老死”又缘无明。

以上是佛所说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个连锁,凡是人和一切事物的生住异灭,都可依照十二因缘旋转不息的定律,加以说明,人世间的生生不已,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想要脱离掉生的力,必须先结束死的阶段,这就是“了生脱死”。如果能够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死。前面所谈到的生死中阴的意义,就是很好的说明。

所以说,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缘行,为过去阶段的(因),识至受,为现阶段人生的(果),爱至有,又为现阶段的(因),生缘老死则为来世的(果)。故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但三世因缘,以及生死之间,都是这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一念接一念,念念迁流,念念相续,都不出这个十二因缘的因果旋转范围。

如果能够依照佛的教化,去奉行修习,在我们的这一生当中,修行能够将生缘渐渐薄化,使念力的洪流逐渐切断,而使自己常住于寂灭定中。

能住于定中,则眼前就可以不生,能够不生念力,寂灭就现前了。在这个定力继续不断的熏习下,所有的业力和习气,自己就逐渐可以自在地控制了。等到有一天,果报都受完了,色身也脱离了,那时寂然现前,就进入不生的常住定中了。

有了这个工夫,纵然有中阴境界的光色出现,因为生前已熟知这些光色,知道这些光色不过是体性自心所变化。自性光明寂灭现前,可以自己做主,既不受无明业力牵引,又可以顿断念流。既然不再进入无明,也就不会有生,顿时近于寂灭之境。

故说,“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是大小二乘的最高工用和见地。然而,这并不是彻底究竟的。

究竟的大乘道,是证知本自无生,就算有生,虽生而常寂;本自无灭,就算有灭,虽灭而仍然得生一样。在生与灭之间,并没有一法可得,世界上一切万象森罗,既不可舍去,也不可取得,都是一时的幻化而已,不属于死生涅槃所控的范围。

因为不受生死涅槃的限制,所以既不怕生死,也不入涅槃,却行旅在梦幻的生死大道上。随着这个梦幻的洪流而行,而常流归性海,广度众生,做一些佛事,自己已经自证自知,生死涅槃都像昨日的梦境一样。

虽然,这一切并不是可以用思想去思议的,如有一点不确实,就是自欺欺人;如果是有成就的超人,自然冷暖自知,内心明白。如此说来,则“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世界上的人,都亟待救度。这里所说的一切,也都不过是梦中话罢了。

(南怀瑾著,刘雨虹译《(禅海蠡测)语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