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学习笔记

2021-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卓玛秦

学习【孟子.梁惠王上】之义利之辨。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an四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关于义与利的关系。在《论语》里很多篇章都讲到了这个问题。

在《论语里仁篇》第十六章,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做“君子”,君子如果“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孔子说:任凭个人利益指导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所以君子不能谋求个人私利。而由于“小人喻于利”,所以孔子要求“君子”把利益和恩惠给予老百姓。他提出“君子”美德之一“惠而不费”,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他指出“君子”行政的“大节”应该是“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就是说:礼法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安定人民)。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义”,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对于梁惠王想国富兵强,继续征战以开疆拓土,只是为他“先君宗庙”洗刷“羞”辱,为他这个“寡人”遮“丑”,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和享受的这种想法,孟子直截了当的说:“王何必曰利!”

孟子呼吁推行“仁义”,要求统治者梁惠王:第一、“不违农时”,第二、“数罟不入洿池”,第三、“斧斤以时入山林”。是先让人民富裕。人民有利了,才能够安定了,不会暴乱。人民安定了,国家也就能巩固,统治者才会得利。可见孟子的主张是人民及君主互惠互利,达到“双赢”。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孟子的这些主张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