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文、凌乱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些微妙的关系当中,自己可以很敏锐的感觉的到对方说的话是恶意还是善意。
如果是恶意,哪怕仅仅是那么一丝丝的恶意,我们也可以敏锐的捕捉到。然后心里就会产生同等程度的恶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没有感觉到恶意,那么便又以加倍的善意来回应对方了。
对恶意的捕捉,远远超过了事实情况(即别人本没有恶意,自己却认定别人有恶意)的时候,就成了被迫害妄想症。轻一点的,是看到不熟识的人首先用怀疑而不是接纳的态度去试探对方。严重的,则会认为全世界最厉害的间谍都在监视自己。
习惯了以怀疑而不是真诚的态度去认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坦诚相待的能力。慢热型的人,或许就是如此吧。没有办法在一接触陌生人的时候就热情相待,必须等时间久了,熟识了,才能慢慢放下自己心中的防备,开始敞开自我。牧羊信即属于此类。
见到陌生人首先以恶意而不是善意去观测对方的一个危险就是:当你存这样的心态去观察,就会在对方身上找出令自己不满的地方来,从而印证了“我们两个合不来”的想法,并忽略了对方其他方面的优点。然后隔阂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印证你的恶意猜想,同时更糟的是,当对方察觉你的恶意时,如果也以同样的态度回应你,那么基本上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越来越糟糕的了。同时,你有可能还会得意洋洋的说:“我在一开始看见他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和他合不来”。
其实,如果一开始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如果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这种心理在《巨婴国》一书中得到透彻的描述,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这本书是买不到了的(深刻的揭露现实并大胆的说实话往往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书中提到,这种以恶意而非善意的心态去接触陌生人,源于婴儿的自我保护心理。
婴儿尚未成熟,属于弱者,不可避免的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当遇到陌生人的时候,首先会担心:他会不会伤害到我?他会不会侵犯我的利益? 在婴儿的世界当中,非好即坏,没有中间派。所以把陌生人自动以恶意来揣测便不奇怪了,当他把陌生人归为坏人这一类的时候。
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这种婴儿的心理却不是人人都能除去。
所谓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也源于此吧!
慢热型的人,也许并不想慢热。无奈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已经深深烙印在了自己的性格当中。
同时我又在自己身上发现,有这样的自我保护心理,就如同一堵厚实的围墙将自己困了起来。久了,连与人对视的勇气也没有了。不要提走在路上不看人的眼睛,即使在两个人谈话的时候,眼睛也很少与对方对视。难道是怕对方看穿自己吗?也不是。可是对视如同心灵的沟通一样,不敢交心的时候,就不敢对视。
直视对方的眼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有些人来说却无比的困难。不敢直视,就需要躲。发觉别人在看自己的时候,就得把自己的视线躲到一边去。躲躲藏藏,更没有了安全感。
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不敢看长辈的眼睛,不敢看陌生人的眼睛。突然间发现,失去了眼神的交流,一个人也可以变得如此孤独。
很久没有看直视任何一个人的眼睛了,10秒?20秒?30秒?如果真的要与人对视这么久,不是地狱一般的折磨,便是天堂一般的享受。
时常想起耶稣受审的时候看彼得的那一眼。一个眼神就令彼得出去痛哭。或许,我们也会遇到那个人、那位神,对视一眼,心中所有的冰冻全部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