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年味儿
皖西年味儿
曲赣江
500里淠河,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发源于岳西县和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流经霍山、岳西、六安霍邱、寿县,从寿县正阳关入淮。一水相依,同生共息,促成了独特的皖西年俗文化。
淠河历史上水患频发,历代都有治理。新中国伊始,上游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库进行综合治理,历久经年形成的年俗文化却未改变多少,至今延续。
皖西的年味儿,始于腊八,家家户户一早儿炊烟袅袅,淘洗浸润好的糙米、果仁、红豆、黑豆、花生等等尽皆入锅,至水沸熬成粥、粘稠,有别于寻常日子的香气,和着蒸腾的热气,令孩童们馋涎欲滴。平时缄言少语的长辈们也变得渐趋絮叨:要过年了,一年又将过去。孩童们吸溜着粗瓷海碗中的腊八粥,可着肚皮饱,哪儿在意长辈们一年的艰辛。
过了腊八,就是杀年猪,将年味推上一个小高潮。皖西乡村人家杀年猪最是热闹、温馨,赶早儿主人家忙前忙后,听请来的杀猪匠指挥准备所需的器物,锅灶上水是煮沸的,热气缭绕;一边叨叨着这猪一生的相关往事,几时下栏,经历哪些趣事和纠结,乃至一次吃多少猪食也絮叨不休。最温暖人心之处,是用新鲜现杀的猪肉、猪血、猪肝等做上一桌丰盛的菜,既是招待杀猪匠,亦是请左邻右舍以及挨得近的亲朋好友来吃饭,以体现主人家热情好客、有福同享之风。同时是给自己家人解解馋,菜的份量很充足,这一顿可以抡圆了肚皮吃。即便村里小孩,也能蹭上寻常不得见的肉食,整个村落洋溢着欢乐。
到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赶一次集,便如春燕衔草般带回一些节日用品。皖西的腊月二十三,俗话中的“小年”,不似他处隆重,电话却空前忙碌,一个个催促询问飞向远方,打听在外的亲人什么时候到家,寻个准音。在家的人得了准信,平日里舍不得的瓜籽、花生开始炒香,等待在外奔波了一年的亲人。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时,年夜饭的准备也正式上了日程。馍馍、包子要蒸上一大挎篮;杀鸡宰鱼,煮腊货、团圆子……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气息。大年三十,是家家户户最热闹也最期盼的日子,游子归来,儿孙满堂。皖西的年夜饭,豆腐、鱼、粉丝、圆子是必上的:豆腐白菜寓意既有做人要一青二白,也有着保平安的寄情;一尾鲜鱼,整条儿,早先三十年夜是动不得的,象征年年有余的美好期待;圆子煮粉丝则是一种眺望,在皖西乡村意味着钱串子,象征着富足。早年,皖西流行“十大海”,扣肉、钱串子、白菜豆腐、鲜鱼均名列其中,标配。
皖西乡村,年夜饭大多是一家主妇们操持。男人们当不得甩手老板,被指挥着,用马齿苋、艾叶泡水,涮大门槛、厨房门槛,一边涮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有着袪病消灾、吉祥平安的期盼。贴对联是一家之主的任务,带着孩子们将位置比划好,将自家打好的浆糊抹匀,方才将对联贴得严实。红灯笼也早早悬挂在大门,红烛衬映,一遍红火。
皖西最有年味的,当数年三十夜的启岁、守岁、拜年。城市禁放炮竹,乡村是不禁的,一挂加长响鞭正式拉开过年序幕。年夜饭后,小孩儿们逐一给一屋长辈行磕头礼,讨个红包,称为“压岁钱”。大年夜,家家灯火通明,大人围炉夜话,孩童像只欢快的雀儿,挑着灯笼,在庄户间走家窜户,只是这时只称为“启岁”,只有经历了一夜漫长的“守岁”,黎明到来时,才算是真正“拜年”。这样的年味儿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似乎只有这时,才是皖西人心中真正可以放下忙碌的日子。
时光荏苒,虽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今的年味终究比早年淡了许多,曾经的舞龙灯耍狮子不见了,早年年里请戏班子唱几场小捣戏(庐剧)、黄梅调,也鲜见了。鼠年一场疫情,岁尾反弹,阻住了多少人回家的脚步……家在心中,年味长存,祝福永在。
2021.2.1于皖西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