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论(第一编③)《入道四行》
生命实践论(第一编③)《入道四行》
释振天(慧中)-香海禅寺
生命实践论(第一编③)《入道四行》第四章 正文浅释
第一节 理入
一、关于“入道多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入道之法,自古及今有无量众多方便门径。达摩祖师此论,讲到“二入”,可以看作是《金刚三昧经》之旨的进一步阐释,这就是因之归而摄要,只此二入,明畅禅机。经典里如是说道:“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
可见理入之法,能令舍妄者迅速归于真理之道,安住于第一义,虽三苦八风现前而能如如不动;若能如此,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所称之为的“一相三味”禅行状态了。行入之法,但须行直,但须心平,儒家所谓“率性之为道”亦指此,于一切法不起心动念,亦不执着,要做到不取不舍心自定,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一行三味”之禅行了。此理与行虽言二入,本为一体,不是二相,也非两端,即理是行本,行即理用,理行圆融,行行无碍。
二、关于“理入”之义
1、通宗通教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藉教悟宗,就是凭借教育教学帮助参禅悟道者得入觉悟人生之大门。大略有以心印心之顿教;也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教;还有文字言传之教育教学等等。宗者,举一心为宗的意思,就是选择一个法门专攻,或参话头,或看公案,或修止观,或只管打坐默照等等。凭藉此等方便之教育教学,方可快速步入识心达本之正途。
2、同一真性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1)深信含生:是指深信一切有情。在当今中国梦时代,马列毛习革命禅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就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禅行者就要承认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佛,即不论在九法界哪一个频道,都是未来佛。
(2)同一真性,是说众生与佛菩萨的法身为一体,在凡夫这里不会有所削减,在圣人那里也不会增加分毫。
(3)但为客尘妄覆:无明者见不到真理实相,那是因为心灵觉性被客观的五欲红尘所刺激起来那妄想类的雾霾及浮云等,所覆盖、所遮蔽、所污染了。
(4)不能显了:从而不能显了真性那本来面目了。
何谓妄想?习惯思维的业力,是叫妄念串习,遇境逢缘就起条件反射,念念相续之大水,无量劫来总是流注不息。
投生人间的生命,大都不觉真性自有,而向外攀求,身心越来越转为迷乱。不知道万缘都如空中之花,本是客观浮尘,而非实有自性,也没有什么本体。空性中本无一切,不觉处因为无明而生起执着心,就障覆了自己的真性。
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若你能了达自己的妄心,知道万法万象本自全无自性的话,那么妄心自除,了然清净,都没有什么可以扫除了。到此为止,真心也不用设立,因为觉性现前,万有空性昭然,无始以来不曾改变。故有偈曰:
为度妄心故说真,妄若灭时真何存?
故有中道中庸法,中观不二正等门。
故曰:平等都应会!
3、舍妄归真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
(1)何谓舍妄归真?人的妄念一起,就会迷却本真,一切能所都落入二取相,去分别有无而起妄尘。妄想心,因迷真而生起,今直观妄念起出,本来无生,则前后际断,廓然无物,净如虚空,于此空处彻悟离念之际,真性则没有障覆,自然赤裸展露,虚明朗照现前,性本昭然无改是为法身,体无少法可得是为智体之报身;离念之智,等虚空界,既此便是觉性裸露之本源法身入众生心想,成就无量化身也。
(2)凝住:首先说一下凝住:经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有一个法师说得明白:“以此一念无生、前后际断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自然把定关要,动静不迁,生灭无转。”不过这是完成了解脱道目标,大乘菩提道,须凭藉三学戒定慧之功夫,用于随缘成德,救苦救难,弘法利生,庄严国土,故还有壁观方法可以采用。
(3)“壁观”:壁者,乃心如墙壁。此即达摩禅基本方法之一。
观者,观想真如,忆念诸佛,观察净土,观照实相等等。
壁观:所谓“直心正念真如”又谓“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起信论云:“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也是此意也。又如所云:“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在《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阐释此无念为本的宗旨时候说道:“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另外,启用小乘的遣除之法,不算壁观的究竟圆满。比如禅宗公案之一:沩山问仰山:“生住异灭,汝作么生会?”仰山云:“一念起时,不见有生住异灭。”师云:“子何得遣法?”仰山云:“和尚适来问甚么?”师云:“生住异灭。”仰山云:“却唤作遣法。”这则公案,看出来,仰山的回答,用了“不见”二字,说明还没有接受生住异灭,就是不能当下承当,还处于修炼阶段,没有达到无修无证。伪山用意在于让仰山从生住异灭上面直接成就涅槃寂静,即须体认生住异灭就是菩提,才是进入不二法门。后面,仰山反问回来,不要“遣法”,才算见与师齐。
故当赞曰:
凡心如壁不动处,妙观察处皆一如。
不用遣法用接受,当下承当自具足!
4、“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1)无自无他:这句话是达摩祖师帮助凡夫之人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用的言教方法。执着自己和他人之相,乃是证道的障碍。
所谓无自:即四大本空,身体是由地火水风四大元素所组成的,缘来则聚,缘尽即无,是言空性,即其本质。身见不正,我见是恶,不破我相,故曰凡夫之人。
所谓无他:即他人也是缘生,也是空性体,都是虚幻影像,也不能当真。
无自无他就是《金刚经》所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智者通达无生,不著外境,法性平等,内外昭然。解脱道所谓空、无相、无愿、无作之智慧妙境,十方光明显现目前也。如罗睺罗尊者的般若赞所言:
“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
个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
故须再加一个偈语曰:
无自心本空,无他境亦空;
能所双泯处,智可达无生。
(2)凡圣等一:这是说,于空、无相、无愿、无作之法性,证入一真法界,诸法平等一如无有分别了。如《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生命实践论(第一编③)《入道四行》
5、“坚住不移。”
坚住不移:觉性的观照,冥然契合于法界性,谓“不移”;时刻不昧于本觉,心本一如,不为境缘所动,为“坚住”。
此又可分两种修法:一个是“次第增上”;另一个是“一念顿圆”,顿渐分明不同。
次第增上者,如同渐修,以随情顺物之行,得入真如实相,成熟腾腾任运惯性之力,使智慧渐次圆满,最终契合于究竟法性,如上弦之月,渐增渐圆那种过程;一念顿圆者,即是顿悟,当下识心达本,坚住不移,见性就成佛了!
6、事理无碍
“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理冥符。”
(1)更不随于言教:要我们依义不依语。禅宗之觉悟,不是文字言传之教导或指月棒喝之表示,那些都是接引众生的工具,不是彼岸。彼岸乃是离念无境界,唯证才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与理冥符:依法性真谛实修实证及其菩萨愿力之信心,坚住不移,永不忘失,恒不舍离,冥冥之中契合于法性,即契合于宇宙人生真相,契合于生命真理和规律。当下即现本源清净心体,多么殊胜,不可思议,玄妙无比。如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7、透顶透底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1)无有分别:此究竟法性,无有分别而常寂,寂然无为而常觉,须直下无心者方能彻底契入。无心者,无何心?无二取分别心;无知见执著心;无修作厌求心,乃至穷尽一切心,方露本来面目,湛然如晴空似,虚灵寂照。
初发心的当机禅行者,应须首先以观修,照了心性无生,为随顺真如之方便道,直到能妄念穷尽,彻见本源清净心的时候,才算入门,故名之理入。注意,虽名理入,却无能入之智,所入之理,智理一味如虚空性,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法界廓然,毕竟空明,皆无所得。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祖师云说:“廓然无圣。”亦如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2)寂然无为:虽然作为修道者你能认识清净心体了,但是还要了达修道关健之处,以辩别什么是歧途,而不走弯路。
某法师说的好:“道本通流,不拘外仪,非仅于坐中得,他处不得。行住坐卧常行此一直心是也。亦非静中得,动处不得。于念念际见自性圆明也。”
六祖慧能大师说:“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某法师说:“若是真道人,在在处处,头头是道。总识得尘劳起处便是海印放光,一切障碍即是究竟觉力。举心之际,便净裸裸的,如糞扫堆頭拾得一顆明珠;于尘起处即圆陀陀的,若水银泻地,散而不和尘土。总之触目菩提,不容拟议,本来解脱,一切现成。于四威仪等一切动静时处,不昧本源清净心是为道之关要也。切忌死水中养龙,黑山里迷坐。”
如僧问梁山缘观禅师:“家贼难防时如何?”山云:“识得不为冤。”曰:“识得后如何?”山云:“贬向无生国里。”曰:“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山云:“死水不藏龙。”曰:“如何是活水里龙?”山云:“兴波不作浪。”曰:“忽然倾湫倒嶽时如何?”山云:“莫教湿著老僧袈裟角。”
以上宾主酬对,尽演妄念化为道力,道力成就妄念,玄妙智机,虽拖泥带水,恰显祖师之婆心恳切,接引处,明通造化之机。修道悟道,当归此道。
(未完待续)
生命实践论(第一编③)《入道四行》声明:本文来源于桐乡市香海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