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参观《宾兴馆》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昇夫

在惠州,官办或民办的书院、学堂、助学机构等建筑遗产中,现存的有丰湖书院、归善学宫、黄氏书室、宾兴馆等。

这里来说一说宾兴馆。馆名“宾兴”,源于《周礼》。据《周礼》记载,旧时地方官仿古乡饮酒之礼,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后又通称乡试为“宾兴”,后来演变为对科考士子提供资助的活动。

塘尾街19号宾兴馆

宾兴反映了人情世故。地方官设宴招待迎送应举之士,有一种人情政治投资。假如某位高中,成为朝廷官员,或许成为上司,那时就体现出当初宾兴的意义。后来,由宾兴之礼反展成为对广大士子的资助的宾兴馆,是一种社会进步。

据此推测,如此宾兴,多怕是有家底地位人家的士子。如是贫寒之家,默默无闻,总难免“十年寒窗无人问”,何致宾兴之待遇?

惠州宾兴馆是由当地乡绅士集资,以文教兴邦,专门为资助县中士子参加科举乡试、会试而建的场馆,是民间捐资助学机构。宾兴馆的经费收入主要有两项:一是各绅士捐款。二是息钱。

当时惠州士子赴京往返一次的费用每人大约需120两,朝廷给予的补助最多不超过30两,一路上舟车遥遥,吃住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宾兴馆给应试者提供免费或者廉价食宿,尽可能地资助应试士子,给以一定的路费、奖赏等,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这或许相当于现代的“公益慈善”行为、机构。

宾兴馆,位于惠城区桥西金带南街三巷10号,即今桥西塘尾街19号。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宾兴馆采用三堂四横屋的四合院布局,局部两层。建筑主体坐北向南,分三路,中路由头门、中厅、后厅组成,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东西厢房,庭院错落有致。这种构思设计,可说是精巧,走进去,房间无数,房中有房,巷中套巷,犹如迷宫,但整体一点也不觉得乱。

中路右墙置有四块碑记。其中《宾兴馆碑记》记载了宾兴馆的由来用途、建造时间及地点;《宾兴馆条约》介绍了宾兴馆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同时也成为生员的行为准则;《同治二年碑记》《宣统三年碑记》碑文都较短,反映了清末惠州因兵燹不断,民生凋敝,宾兴馆难以维持的状况,也是宾兴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见证。

中路两边以青云巷相隔,形成东西两路厢房。主要注意到士子的生活吃住场景。吃,菜品说不上好,好比现代一般小饭馆。住宿的房间,小,紧凑,简朴。一床,一桌一椅。桌上照例有油灯、毛笔,砚台,茶壶。低矮,有两层,一侧有楼梯可上二楼,但不知二楼做何用?虽简朴,但不觉得寒酸。虽小,紧凑,但规整有致。除仅必需外,无多余之物。

在西路一间,有展示武举掇石的场景。武举石,长方体石块,两边各凿有可供手指抠住的凹孔。有三种:头号的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试时,要求考生掇石需离地一尺方为合格。

由此可见,古代的文、武,可以说是货真价实。文举,单那毛笔字,可见功夫。武举,要有力气、力量,同时具有胆识、智谋,文武兼备。

在“惠州部分武进士名录”中,没有发现博罗徐田村徐兆麟的名字。有一个王兆麟,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参观,感慨科举下的士子,尤其是平民百姓,要想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反映了人们对功名的极大追求与渴望。

宾兴馆是广东省内仅存的一处古代科考建筑。宾兴馆现存的建筑是目前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2015年,宾兴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对宾兴馆实施抢救修缮,按原貌恢复,辟为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2019年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宾兴礼

有关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至隋炀帝设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基本上承袭隋代人才选拔制度,还产生了武举。宋代开始实行殿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科举考试制度。至明代,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级别,每三年一次。清代科举沿袭明制,按期开科取士,并形成了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结束,共存1300余年的历史。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主要在明清两代进行。乡试通常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季,即农历八月进行,因此也被称为“秋闱”。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包括本省的秀才和监生。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是选拔初级人才的重要考试,考中的举人不仅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还有机会依科选官。乡试的考试地点称为贡院,而主持乡试的官员则是布政使司。

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较殿试低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何谓“恩科”?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 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 会试,是为正科。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殿试。是科举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又称廷式,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士子只有经过殿试,才算真正登科,成为“天子门生”。殿试旨在会试中式的贡生进行重新排名,录取者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送行场景

由科举联想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甄士隐的资助下去应试。那日,甄士隐慨然惜才道,“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从甄士隐的话中我们可知,贾雨村要去参加明年的春闱考试。据贾雨村借寓葫芦庙以卖字为生穷困潦倒的处境,判断他当时顶多是个秀才。要想参加春闱考试,必先通过乡试,即“秋闱”,待中了举人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当时在甄士隐家过中秋,要想赶上秋闱,时间上十分紧迫,这也是贾雨村不辞甄士隐就动身的原因。据贾雨村后来春闱大比高中进士的结果来看,贾雨村不仅通过了乡试、会试,还通过了殿试,说明这家伙是真有才。

另有,家乡黄梅戏《女驸马》,说的是明朝的事。其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戏中这两句词,在影视表现上或许不到一分钟、几个镜头。通过对科举程序的了解,实际上,假李兆廷即冯素贞从离家到中状元,少不得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有“身份证、户口”等上的限制,离家出走,报名考试等情况不得而知,想来是何等容易。

正门 从旁边的楼顶上俯拍 宾兴馆文物保护示碑 青云巷 士子住宿场景 厨房场景 书房场景 孔子像 武举掇石场景 高中功名 状元及弟 宾兴馆中路四块碑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