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8-06-18  本文已影响36人  普朗克的驾驶员

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穿越爱好者的古代生存指南。

一、中国古人的姓名、礼俗和今天有哪些异同?

古人的姓名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指的是父系的血缘。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氏的概念已经混淆了,西汉和西汉以后所说的“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亲的氏,和我们现在的习惯一样了。比如秦始皇嬴政,他的父亲氏赵,母亲姓嬴,如果按照汉代以后的习惯,秦始皇应该叫做赵政。

古人的成人礼

成人礼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男子而言,这种礼仪在周代被叫做“冠礼”。按照古礼,仪式前先选定加冠的日期、加冠的来宾。仪式由成人青年的父亲主持。仪式中,由来宾为成人的青年头上加冠。在仪式上,还要取“字”。 按照传统的规矩,举行过了成人礼,就可以结婚了。结婚的对象需要是年满十五岁,举行过女性成人礼的女孩。女孩的成人礼叫笄(ji一声)礼。笄,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这个发型和小女孩不一样了,一般小女孩梳小辫子,成年女性就要梳发髻。举行过笄礼的女孩就可以嫁人了。

古人的婚礼

古人结婚,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 第一是纳采,男方向女方家送一点小礼物,表示求亲;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占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第四是纳证,相当于订婚,要送比较贵重的聘礼。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吉日完婚,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以上所说的六礼,当时是就贵族而言,一般百姓对这六礼往往精简合并。直到今天,六礼中的很多环节,仍然能在现代中国家庭的婚礼中找到痕迹。

二、中国古人想做官有什么途径,古代官制是如何变化的?

古人做官的途径

先秦时代,人才是诸侯推荐给天子的。汉代的察举制度,也需要通过地方推荐。尤其在魏晋时代,人才的推荐被贵族操纵,列为“上品”的人才中根本没有寒门子弟。一直到了隋代,朝廷开始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之后,唐、宋、明、清都通过科举选士。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个人而言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摆脱贫困”、在金粉世界迅速“飞黄腾达”的途径。在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我们多少仍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象。

古代官制的变化过程

(1)中央官制

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小。

最早中央官有武将和文相,分别掌握国家的文武大权。到秦代,变成三权分立:掌管朝政的、掌管军事的和掌管监察的官员。东汉光武帝时,三个人的权利被进一步架空,处理朝政的实际权力归一个叫做“台阁”的机构。南北朝时,台阁一分为三,一个负责领取皇帝旨意,一个负责审核,另一个负责执行。明清,皇帝集权的现象更明显了,明代皇帝亲自管理朝政,只挑选得力、信任的辅臣来协助。清代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作为协助皇帝的班子。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大。

(2)地方官制

地方的基本行政单位是县。战国时代,逐渐形成“郡管辖县”。汉代和郡并行的,还有“国”,是皇室子弟封地,后来被削减掉了。

地方官里有一类是监察官员,在有些朝代,这类官员权力很大。东汉的时候这些官员有了兵权。魏晋,甚至大多带有将军称号,权势很大。

唐代有一个藩镇制度,设立节度使。开始只是设在边防重镇,后来内地普遍设立。宋代,废除了藩镇制度,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元代以后,地方的行政体系往往效仿中央设立官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明清时,遇到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央还会临时派出总督、巡抚等官员处理。

三、中国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联系?

古人的饮食

古人的主食,五谷:小米、大麦、小麦、豆类和麻。水稻,本来是南方的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五谷变成六谷了。

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完全不同,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筛过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还要往里加入盐、葱、姜、桔皮、薄荷,简直像“胡辣汤”。

乳制品和乳类饮料古代汉族人并不吃,到了唐代,才被逐渐接受。

饺子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古人吃的糖不是我们今天的沙糖,而是麦芽糖。白沙糖叫做石蜜,是外国进贡的东西,不是中原旧有的。

古人的起居

中国古人原本是席地而坐的。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了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古人的“床”,也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同,我们今天的床是睡觉用的。但古人的“床”除了是卧具以外,还是用来坐的坐具。

古人的自然观

古人经常把天象和人间的灾害联系在一起。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叫做帝或上帝。各种自然现象都有主持者:比如为太阳驾车的天神叫做羲和,为月亮驾车的叫做望舒。除了日月以外,风雨这些自然现象也由天神掌管。

古人的丧服

丧服从最重的到最轻的一共有五等,叫做“五服”。跟死者关系越近,穿着的丧服料子就越差,比如说死者的夫妻、子女都得穿一种叫衰(cui一声)的衣服,这种衣服不缝边,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要穿三年。但像死者的外孙、女婿、舅舅就可以穿五服中比较轻的丧服,只需要穿三个月。今天,人们在谈论亲属关系时,还能听到张三和李四已经“出五服了”,意思是说这俩人的亲戚关系比较远了,来源就是古代的丧服制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