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理想距离现实有多远
近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印发。特殊的时间节点,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都面临新的挑战。而进入十四五的规划实施的元年,为了把制定的各项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原有的发展模式、制度规范有的必须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大计,不可能墨守成规,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培养出亟需的人才。而在教育这盘大棋中,高考始终处于轴心位置。很显然,教育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考这项关乎全民性的考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滞后,百年大计目标的实现就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育的最高层针对未来高考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规划,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中,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21年高考及其招生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定下总基调。
简单梳理“通知”围绕高考及其招生提出的要求,亮点主要有五个方面:防疫保障,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指标分配,贫困县脱贫后仍可享专项计划;命题要求,今年高考试题增强开放性;强基计划,优化校考内容和形式;成绩运用,高考分数不提供给中学。而就五个方面涉及的内容看,命题要求和成绩运用与教学和考试关联的较为紧密。从“通知”就高校考试招生改革提出的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要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同时,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看,2021年的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肯定会把这些要求渗透到试题之中。
而仔细分析研究该部分的内容,有几个新特点是对过去指导高考要求的突破:“优化选考科目,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这就意味着自进入新高考以来,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使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大幕也随之拉开。过去的全国性和自主性高考的考查学科模式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尤其以3+3为主导的高考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也发生改变,3+1+2模式将成为未来高考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结构中,1+2该如何选择和组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和高校人才的培养。鉴于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进行最优化组合是教学研究和考试研究的重点。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总任务的提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这就意味着,过去唯分是从,只追求分数和学科成绩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新高考的需要。而学科素养的多元化决定了对学习者评价的指标也变得多元化。很显然,要很好地顺应高校的选拔,学习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建构、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审美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这些综合素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录取重要的参考指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仍然以追求分数和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高分,在高校录取中也可能会吃亏。因此,打破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以培养人为教育的旨归从事教育,当是未来教育的主流趋势。
既然高考招生已经定调,下面就是如何具体组织和开展教学的问题。“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简单的几句话对高考命题提出明确的要求,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素养将成为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具体情境”,即要有前置性的场域设置,而且要有具体的话语场境,这样问题的解答才有根据。为了体现这些特点,打破在封闭场域设计问题的模式,引进鲜活的、贴近社会和生活的信息材料,这样就避免了就知识考知识的单一与僵化。既然这样,在平时的教学备考过程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引导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思辨能力和整合分析能力将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基础性的,但不是教学的主体。学会思考与分析,具备创新思维和意识是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而这些,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不过,从教学的现场看,虽然高考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也出台了很多,但是在撬动教学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把所提出的要求和高考指导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让那些以刷题打天下、靠死记硬背掌握话语权的面对新考卷产生无所适从之感时,才能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除了以上谈及的方面,如何正确对待高考成绩也关系到教学考试改革的发展走向。前不久教育部出台的严禁各学校宣传高考状元、名校、重点高校的文件,其实就是对怎样对待高考成绩提出的一个方面的要求。不可否认,全国各地之所以热衷于争名校,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品牌效应所蕴涵的巨大的市场价值。之所以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高中,是因为每一年向清北、C9、985、211输送了数量可观的学生。一旦一鸣惊人,引发多米诺骨牌的正效应随之发生:教育主管者趾高气昂、教育管理者傲视群雄、教育执行者扬眉吐气、受教育者荣光无限。有了这样巨大的磁效应,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名校的学生会穷尽所有。这样,为学校对学习者进行无以复加的挤压找到了坚实的靠山,为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田的教育者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为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红火的生意注入了燃料......催生这些怪象、乱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考成绩的价值被人为无限制地放大。而《通知》提出的“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对整顿乱象、整肃风纪无疑起到威慑的作用。不过,要真正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每一项政策的落实,每一个改革的施行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保障,更需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隔靴搔痒,很难治标治本。而要真正见成效,离不开教育相关方对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并把它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否则,再多的红头文件都会形同虚设,一纸空谈的结果只会把教育推向不归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