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没拼过,谈什么认命?

2023-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独舞

文字 | 独舞

图片 | 独舞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不过是五年的光景而已,我却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过了十五年。”我对屏幕那头的高中好友说道。

20到25岁,我们普遍的命运轨迹是:从高中考入了大学,在大学里过完四年后开始迈入社会。可以说,这五年,是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小孩走向成熟的关键五年。有些人,因为这五年完全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些人,把五年过成了一种模样,万事随波逐流。

20岁的时候,100平的教室限制了我对于一切的想象,从没奢想过25岁的自己能成为一个走四方的姑娘。如今,站在26岁的时光节点上去回想过去这五年,内心依然存有一份赤诚。这五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迷茫中努力向前、在不认命中疯狂折腾。

20岁

人生关键词:复读年、不甘、背水一战

第一年高考,我考上了二本,也是我们班唯一的一个二本生。看到这,你可能会惊叹竟然还有这么差的学校和这么差的生源。是的,在中国很多落后的乡镇,这样的学校和这类资质的学生比比皆是。

面对鲜红的offer,我选择了去复读,不仅是因为不甘心,也是因为我曾经喜欢的一个男孩子,他在211院校,我想考到他的学校去。

复读的学校,是我们那最好的院校;来复读的学生,也是来自全市各个高中的。100多人的教室,拥挤、狭窄、苦闷又躁动。每一个人承受的压力,都是之前三年的总和。日复一日地上课、争分夺秒地做题。

那一年,很苦闷,但也很快乐。那种快乐,是来自于一群同样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苦闷时的一种苦中作乐。一起去小卖铺买同一款的冰淇淋是一种快乐、一起回宿舍吃顿加火腿肠的泡面盛宴也是一种快乐、下晚自习后一起给过生日的同学开个生日party更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那样的苦中作乐维持了一个学期后,大家似乎都开始沉默了。随着倒计时100天地挂起,每一个人都进入了背水一战的状态,生活中的“乐趣”只剩下了做题。

周考、月考、江南十校联考,大大小小的考试,一轮又一轮,如活在烈狱中。那么多的考试中,我的成绩基本稳中向前,最好的一次记录是班级第一、全校第二。复读的那一年,很多次的月考,都是第一。班主任说:“你再综合分析下自己的各科,想着怎么冲600分,考985的院校。”

熬到了6月3日,学校开始放假。我把自己乱七八糟的生活用具都搬回家后,开始复习,做最后的准备。回家的第二天,开始生病,头晕到无法起床。

我哭着打电话给我妈,说我病了,你能不能请假回来带我去看医生。我妈吓得立马骑着摩托车赶回来了,带我去看病。到了医院,诊断为:营养不良,另加用脑过度。于是,开始狂打点滴,输着各种营养品和葡萄水。乳白色的液体流进我的血管,冰冷了我的心。

高考如期而至,拿着笔袋,晕晕乎乎地去考了。考完第一场语文后,中午没吃几口饭,就躺床上睡了,头晕得厉害;考完第二场数学,我从教室出来,站在考点学校的广场上,差点晕倒,最后是闺蜜扶着我走出了大门。离开考场后,我妈直接带我去医院,打点滴。

人生中的第二场高考,记忆中全是医院的点滴。那几天,基本都是在打点滴、考试的轮回中度过的。

考完后,我妈继续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三天没吃饭。第三天晚上,我妈下班回来,看到躺在沙发上毫无生气的我,又心疼又无奈,直接骂道:“这就是你的命,你得认。

我独自回到房间,哭了很久很久,没人知道我哭了多久。第二天,我开始吃饭、认命。

21岁

人生关键词:大一、丑、被拒绝、读书、学习

没读大学之前,听很多学长学姐说过:在大学,一定要参加社团去锻炼自己。于是,在军训时,看到学校社团招新,我就跑去参加、去拿表格报名。认真地参加第一轮笔试,很多笔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名。可到了复试时,都被刷了。我回想着自己的复试场景,自认为是侃侃而谈、逻辑清晰。可为什么会被刷了?

后来,和朋友分析后,只得出了最后一条结论:因为我丑。现在看来,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的我,是真的丑。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痘痘,穿得衣服是我们班最土的(后来,大学室友说的)。

被所有的社团拒绝后,我自卑了很久,也死了进社团的心。于是,开始静下来读书。那时候,无论去哪,背包里都会揣本书,坐在公交上读、没课的时候也读、上那些没有的辅课时也读。

天越来越冷,大家下课后都喜欢回宿舍,在被窝里待着。我却因为读了七堇年的那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而如履薄冰,上完课后就一个人跑去图书馆复习、阅读。

即使过去了很多年,我依旧记得大一那年,背着书包,从图书馆出来时漫天飞雪的场景。那一刻,眼前全是惊喜、内心全是充实、脚下充满力量。

大一那一年,很普通、很平凡、很谦卑。遇上了一个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认真学完了专业课并拿到了奖学金,读了一些或深刻或有趣的书,开始尝试业余打工,然后赚钱去了几个小城旅游。

相比于那些在社团混得风生水起的同学而言,我是个不认命的野生派,默默努力、默默期待着变更好。

22岁

人生关键词:大二、英语、商业实战、千人英语社团

春天的时候,我穿着一件酷酷的外套,早起去操场晨读时,看到一个人领着一群人在操场上疯狂地喊着英语。于是,带着好奇,我接触到了一群为英语疯狂的小伙伴。后来,我成了晨读团的一员,开始跟着大家一起学英语口语。

一直以来,英语口语都是我的一个痛。大一时,因为破烂的发音被老师取笑而自卑很久。我一直都很想学好英语,因为虚荣的我总期待着有一天,可以用英语和老外侃侃而谈,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因此,当我看到有一个可以改变自己英语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后来,我才知道,学习是要花钱的,而我,没钱,父母也不支持,觉得我一个学中文为什么要学英语。无奈之下,我开始了借钱学习之旅。一个朋友借几百,借了几十个朋友,凑齐了4000块的学费,开始了英语口语的学习。

整个大二,我的生活都是在负债中度过的,拮据又憋屈。可我始终是个不愿认命的野生派啊,即使负债,也要把英语学下去。就这样,跟着学校里的一群小伙伴,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锻炼自我的活动。

学英语的那一个学期,是真苦,那种枯燥、无奈、看不到结果,真让人要命。我曾差点想要放弃,想砸了复读机,去图书馆读我的张爱玲。后来,在班主任的痛骂和同学的鼓励之下,坚持走下来了。幸好,当初没有放弃,才有了后来人生中的无数种可能。

因为英语,结识了一群同样疯狂的小伙伴。于是,我们聚在一起,开始创办自己的社团。从一开始的七个人,到后来,我们的口语社,顶峰的时候有千人。那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在1期、2期、3期的校园里看到我们的晨读小分队,几百人早起读英语,是我们当时的“壮举”。

第二学期,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车,跨省去学习,参加商业集训。然后,去到各个学校做商业实战,培养了自己“无脸无皮”的强大心理。

一整个大二,因受袁岳的那本《趁年轻,折腾吧》的影响,再加上因为学习英语遇到了一群爱折腾的小伙伴,我的22岁青春,很疯狂,疯狂到淋漓尽致。

23岁

人生关键词:大三、工作、学习、写书、还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二的疯狂折腾导致专业课的学习落下了很多,加上折腾多了,也累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之后,大三,回归专业,好好学习。

后来,因缘际会,被系教授选中,开始跟着他后面工作。教授和系里其它老师在外面办了自己的小公司,而我,便成了公司的助理,各种杂事,全部一人承担。有时是行政、有时是销售、有时是商务、有时是客服、有时又是老师。各种角色的轮回扮演,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公司接了一个项目,替民营企业家写传记。于是,我成了项目的具体执行人和汇报人,成立了项目小组,开始了采编、初稿撰写以及后期的文稿衔接和校稿修订。

在大三那一年,这本书的编撰基本成了工作的核心。那时,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出采编,然后泡图书馆写稿。十几万字,来回修订、审阅,虽时有烦躁,但每次只要沉浸在文稿中就会无比快乐。

所谓的热爱,应该就是那种百看不厌的状态吧。对于文字,一直如此。

因为跟着教授后面做事、写书,有了更多的收入,而一切的收入,基本都还债了。但那时,工作和专业课的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专业课第一,拿了奖学金;工作也不累,还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这份工作经验,帮我后来在上海找到了一份蛮喜欢的工作。

23岁,也很充实。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也曾纠结于是否要考研,但最终放弃了。而大多的时间,都泡在自习室,看书、学习、写字。当我沉浸在自习室时,再回首看大二的那段疯狂岁月,会觉得:能在疯狂过后,还能静坐一隅,沉心学习,真好。

大二和大三的生活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一面是高歌猛进地折腾,一面是静心成长。经过这两年,最终会觉得:沉下来,不要急着去表现、不要急着去参与各种事,会让自己走得更沉稳。

24岁

人生关键词:毕业、抉择、沉潜、野心

毕业季,很多人都特别浮躁,急着出路、急着分手、急着未来。而大四这一年,我继续泡着自习室,读书、写字,准备出国。

我真正接触新媒体意义上的写作,是从大四开始,从简书开始。因为简书,我的文字和成长历程被更多的人看到了。可那时,我只想当个简单的写作者,于是自己闷头写,不开公众号,别人转载我的文章最好都不要注明作者。后来,我承认,因为连续的爆文,让我不得不去注重流量、数据。于是,开始写自己的公众号。

大四的时候,也忙到疯。一边准备毕业论文、考驾照,一边读书、写字。整个大四,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寒假的那一个月。我在家学车、读书、写字。一整个月,考过了科目二,读了12本书,写的文章也篇篇过简书首页,还爆了几篇文章。

那个寒假,不看剧、不聚会、不做和成长无关的事,高度自律、潜心学习。如今想来,那样的一段时光,也是值得我这一生去铭记和感动的。

记得,当时在读钱理群老先生的《风雨故人来》时,老先生提到的“沉潜十年”一词,对我影响特别深刻。年轻时,少点浮躁,沉潜下来,受益的,将是余下的整个人生。

到了大四下学期,因为一个特殊的机会,了解了出国打工度假的消息。于是,改变之前的人生规划,开始着手准备出国。

考雅思、公证各种材料,游离在各种办公大厅。那时候,觉得一切都是一场赌注。如果我不去赌一把,我会觉得在未来的五年内,我都没有机会能长久地在一个国家呆上一段时间。

出国对于我的意义,有虚荣的一面,就是为了某种体面和光鲜;也有实际的一面,想把英语学得更好点、想见识更大的世界。可惜,后来,没出国还被骗了。

无奈,一切的规划,全部都得重新调整,按照老路走,毕业后去工作。

7月,在家把驾照剩下的科目学完后,拖着个箱子去上海打拼。其实,当时的朋友、家人和老师都劝我留在读书的城市,但我还是一腔孤勇,去了上海。原因很简单,家乡省会的薪资撑不起我的野心。

到了上海后,求职、面试,一个应届生走上了社招的路。曾经学英语、在教授的公司里工作,这两条经历,为我顺利求职奠定了基础。于是,我在一家语培机构做起了品牌策划,和英语有关、和文字有关,我很喜欢。

后来,会觉得:人生的每一次折腾,都不是白费的。我们未来的样子,正是由我们此刻的状态决定的。而你所浪费的今天,总有一天,会连本带息向你讨回来。

25岁

人生关键词:工作、加班、放弃、出国

在上海工作的那一年,压力很大,但成长也很快。我一直很感谢曾经带我的老大,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尝试了很多,也教会了我很多。

没有谁的职场不辛苦,加班、熬夜,几乎成了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的常态。我曾写过:我看过晚上10点人流涌动的地铁站、11点灯火璀璨的淮海路、凌晨时分热闹不减的全家超市、1点的出租、2点的深夜、3点的孤独。这,都是曾经在上海工作的真实体验。

无数个夜,坐在出租车上,看着南北高架两侧的灯火,我都会问自己:把自己的青春给了这座城市,最后能得到什么呢?

日复一日地加班,薪水的涨幅跟不上房租的涨幅。用生命赚来的钱,还没来的及享受就贡献给房东了。最后,纠结了许久许久,最终放弃了工作,选择了出国打工度假,一切又从零开始。

25岁,依旧在尝试、在折腾、在向前。一边渴望着结婚生子的安稳生活,一边又极不诚实地心向远方。

到了澳洲后,一切都是新的,朋友是崭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一把年纪的我,又像个学生一样,背着书包,穿梭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解锁着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二十几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三十岁的打开方式。20到25岁这五年,我努力成为了一个不认命的普通人。一边迷茫,一边折腾;一路前行,一路纯粹。

26岁,在进行、在尝试、在勇敢、在期待,依然做个不认命的姑娘。

-END-

作者简介:

独舞:自由撰稿人,澳洲打工度假者,成长中的品牌人,专注于个人成长、阅读和写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