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爱与爱情的学问
关于美、爱与爱情的学问
作者:过目成诵
(一)
本文的灵感,来自于邓晓芒、易中天合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以下简称《交响》)这本书。该著作的最后部分“新实践论美学大纲”,是本文的立论依据。所以,开篇先抄书:
美的本质概括为三个这样的定义:
定义1: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
定义2: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
定义3: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
※《交响》P405 ※
人的情感本质上是“有对象”或“指向对象”的,但这还不等于说人的情感是“对象化”了的。所谓对象化,无非是在人们眼里把情感看作是那个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性质,因而这对象就成了人们在情感交换中的“通货”。在这种意义上,对象化就是拟人化:对象既然被看作本身具有情感的性质,这个对象也就被当作了人;它就是一个“第三者”,它站在两个具有情感倾向的人之间,并成为这两个人的情感倾向的物质性象征(符号);它把两个空间上相外在、因而本来是不可能同一的人的精神,通过一个现实物质形式的介入而统一起来了。情感的对象化或对象的情感化(拟人化)……使两个人的情感一起指向一个第三者,经过这个第三者的陶冶和规范,两个人的情感处处相符、点点共鸣,这就是美感。美感就是人们借一个对象来达到情感的相互共鸣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一种经过对象化而被中介了的高级情感,它看起来是“对对象的情感”,实质上却是“对情感的情感”。
※《交响》P388※
一个人在审美(创造或欣赏)时,就已经由自我意识把人分为创造的我和欣赏的我,人自身就已在观念中构成了一个两人的“社会”,其中这“两个人”各自都有创造性和自发性,同时又都意识到自身和对方的等同,并努力使它们与那个对象(第三者,作为这两个人的共同产品)等同。艺术家之所以能以其作品引起人的共鸣,只是因为他首先在自己的“两个我”之间造成了共鸣;而欣赏者之所以能通过作品与艺术家共鸣,也正因为他实际上是与另一个潜在的自己共鸣。
※《交响》P395※
经过移情或拟人化的对象只是一个达到传情的手段,它不是以本身的物质实体的意义进入审美过程的。因此审美所激发起来的情感和美感就不能看作客观对象物质形式的“属性”或对这属性的“反映”;反之,在审美中,人化了的对象形式本身倒成了人的情感和美感的本质属性。这样,如果要说审美也是一种“反映”的话,那么就不是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反倒是审美对象“反映”了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不是什么“镜子”,审美对象反倒是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的本质”。
※《交响》P409※
(二)
记述三个故事(梗概),用形象思维休息一下大脑。
故事一。关键词:影子。
刚热播不久的《三生三世枕上书》,是一部唯美炽爱仙恋剧。该剧演绎了青丘国帝姬九尾狐白凤九(迪丽热巴饰)与九重天帝君东华两千年的爱情纠葛故事。其中,在第三世,两位主人公以各自的影子坠入阿兰若之梦,缠绵悱恻,卿卿我我,影子之恋,叹为观止。
故事二。关键词:副本。
笔者刷完《枕上书》,又抓紧时间把刚出炉的美剧《副本》第二季尝了鲜(第一季已在去年刷毕)。《副本》改编自理查德·K·摩根所著的经典赛博朋克黑色小说,以300年后的未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集合谋杀、性和背叛的故事。彼时的社会,人的意识可以被数字化储存于一个叫做堆栈的装置里,只要这个堆栈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人死后就可以将其植入任一具被寒冰封存的躯体里复活,获得重生的第二或第三个人就是第一个人的副本。
故事三。关键词:西哈(哈西)。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爱好雕刻,且技术精湛。一次,他按照自己的理念和幻想,精心地用象牙雕刻了一位漂亮的女子。他为她取名盖拉蒂,并给她穿上美丽的长袍,拥抱她,亲吻她,深情地注视她。皮格马利翁的真诚感动了女神阿弗洛蒂忒,她让盖拉蒂复活了,后来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伽拉忒亚。
期望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为了后续叙述的需要,笔者为盖拉蒂更名为西哈(哈西)。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的西,哈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的哈。此西哈(哈西),中西合璧,雌雄同体,千人千面。
进化了的人类,在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人的自我意识一分为二而为两个我,一个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现实化了的本我,另一个就是这个现实化了的本我的影子或叫做副本,这个影子或副本因其具有审美倾向,笔者以为最恰帖的叫法应是:西哈(哈西)。
这个西哈(哈西),正是解开美、爱和爱情之谜的密钥。
这个拟人化的西哈(哈西),是笔者的一个独创。
此是后话。
(三)
重新切换回逻辑思维模式。
为了准确地把握邓易氏新实践论美学理论,本文开篇不仅给出了美的本质的三个分定义,而且整段摘录了围绕其定义的若干阐释。尽管如此,对于不惯于理论思考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仍较费劲。大观也是在掰碎揉烂了啃读的基础上外加日思夜想之后,才逐渐弄懂弄通的。
捻断数根须,方解美中味。搞明白了什么是美(美感),固然是笔者的一大收获。然而,尤令笔者甚感快慰的是:从美中窥见了爱,发现了爱的发生原理,并将其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爱来自哪里?
爱源自于美,有美才有爱。
发现美,依赖于感觉,所以通常叫做美感;美与美感同义。
产生爱,用的是心,所以习惯上称作爱心;爱与爱心一理。
审美活动甫一结束,爱心瞬即产生,中间没有过渡。
(审美过程中如没有发现希望中的美相反看到了不美,那么我们就说这次审美活动没有完成,邓易氏美学理论如是说。)
审美皆传情,美必爱。
往大处说,我们的母亲是最美的,母亲就是我们在这个人世间血浓于水的最爱。
从小处看:
一件裙子,因其漂亮(美),女孩子才会爱掏腰包;
一块美玉,因其无瑕(美),识货者才会爱不释手;
一首好诗,因其养眼(美),有眼力者才会珍爱有加(迄今未见人爱垃圾文)。
在生活中,笔者笃信自己的“一眼工程”:
美食,色香味色居首位,色相不好看的食品比如豆腐乳,笔者从不沾唇;
添置家具,美观第一,实用第二,大凡第一眼看中的,笔者自会慷慨解囊。
一本书,精装版上档次,笔者会弃简装(之前买的)而精装(重购新版)。
(作为一个书痴,笔者不大喜欢旧书,近年来越来越偏好收藏大部头豪华超豪华典藏精装书;把这些书抱回家,笔者会深情地望着,爱抚地摸着,美滋滋地读着……大享受啊!)
仿照美的定义,笔者给出爱的本质定义:
爱是对对象(人或物)的积极的情感的情感化。
所谓情感化,通俗地说就是感情投资。
只要舍得对对象(人或物)感情轰炸,就是爱。小轰炸小爱,大轰炸大爱。
从邓易氏和笔者分别给美和爱下的本质定义中发现:参与美和爱的主体,表面看是一人,实质上是两人,即自我意识中的两个我(参看本文第二节)。其中,本我的影子或副本、被大观美其名曰西哈(哈西)的另一个我,是美和爱的发现者,创造者和决策者。
《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凯瑟琳说了句相当有水平的话,她说:“我这么爱他(指希斯克利夫),而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与其说一个人爱的是另一个人,毋宁说他(她)爱的是自己的影子,即西哈(哈西)。
西哈观念地存在于哈西的意识中,哈西先验地保存在西哈的大脑里。
恋人们初相见,大都有一种似曾相识(面善)的感觉,所以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在哪里见过的。
西哈爱的是哈西,哈西爱的是西哈。
这就是爱的全部奥秘。
一个人一生中不管爱上多少人,但他(她)爱上的这些个人,大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谋子的御用演员,从巩俐、章子怡到董洁,长相和气质何其相似乃尔。
对笔者有好感的六月荷说,笔者长得像她爱人。
文后留评自述喜欢笔者的阿雯说,笔者酷似她的初恋。
笔者曾戏谑地说,“我这一生事实上只爱两个熊女兵Z和Y。”笔者(制服控)爱Z和Y的橄榄绿,更爱Z和Y孪生姐妹般的美貌和雷同的金子一般的心。
仅从外貌上观察,一个人不可能今天爱上赵飞燕,明天爱上杨贵妃。比如宝玉真爱苗条的林黛玉,而不爱富态的薛宝钗(宝玉看到宝钗葱白般的胳膊的非分之想,是欲不是爱。)
西哈为哈西而生,哈西为西哈而活。
这是至理。
(四)
从美和爱的本质出发,可以得出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两个人(四个我)的审美之旅(一个人两个我的自美其美是单相思);
爱情,是爱与被爱的大欣快大自由;
爱情,是西哈与哈西两颗美丽灵魂的同质化;
爱情,是同质化了的西哈与哈西的互相照耀,互相欣赏,互相感佩,互相成就。
生活在700年前的元代大才女管道升的《我侬词》和笔者的套作《变调我侬词》,为爱情的本质定义作了绝妙的形象注释。
《我侬词》原创词如下: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将西哈/哈西代入《我侬词》,成就了笔者的《变调我侬词》:
西哈哈西,忒煞亲昵;
情多时,甜如蜜。
和一块泥,捻个西哈,塑个哈西。
将西哈哈西一起打碎,用水和泥:
再捻个西哈,再塑个哈西,
西哈中有哈,哈西中有西。
西哈哈西,同着命运,共着呼吸。
同质化了的西哈与哈西,对真善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假丑恶同仇敌忾,同力抗击。
同质化了的西哈与哈西,心灵感应异常灵敏:帝都的西哈生了病,住在黄河岸边的哈西会心口疼;在非音视频的情况下,哈西在手机上敲字隔着荧屏竟听到了西哈的心跳……
同质化了的西哈与哈西,各把对方惊为天人(尤物)。西哈(哈西)的相貌、眼神、声音、气味、气质、学养等等,就是上苍为哈西(西哈)专门定制打造的:
西哈是哈西的化身,哈西是西哈的翻版。
为了迎接西哈的到来,哈西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为了恭候哈西的莅临,西哈在漫漫朝圣路上行走了五千年;
西哈与哈西在浩浩环宇里上下求索了五万年,终于如愿以偿:手相牵,心相连。
西哈(哈西)正是哈西(西哈)众里搜寻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爱人!
(五)
所有的爱情都是相似的。
最深的爱情具有最大的相似性。
读《红楼梦》时,每当读到宝黛怄气的那些桥段,笔者有好几次都被惊到了:不曾想自己与女兵Y热恋期间闹意气时两个人的表现,竟与300年前在同类情景下宝黛的表达如出一辙,其中笔者为表明心迹对Y诅的咒发的誓竟与宝玉的一字不差,至于出气筒嘛,宝玉摔的劳什子是玉,笔者掼的是手机,物品殊异,但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宝贝。
神秘乎?神奇乎?
所有的爱情都是同频共振。
最好的爱情能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君不见,古代的和当代的,热恋中的中华儿女,他们穿越时空:
跳入的是同一条爱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
编织的是同一个心结: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
罹患的是同一种相思: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
长相思,摧心肝。(李白)
苦捱的是同一段光景: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弹拨的是同一首寂寥曲:
不知何事萦怀抱,醉也无聊,醒也无聊。(纳兰性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上演的是同一齣生死恋: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
所有的爱情,处处相通,点点共鸣。
在打击盗文(剽窃)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依佳玖儿一首《京原柳依·因为有你,这个秋天很美》(简称《秋美》)新诗,被盗次数最多(不计其数),盗诗遍及美篇、简书、南方网、美文网、360图书馆、糖水等电子平台,有的是将全诗据为己有,有的是将《秋美》予以肢解剽窃,这些盗贼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文化的,无水平的,有品味的,无格调的;有把《秋美》盗赠情人的,盗赠爱人的,盗赠闺蜜的,盗给朋友的,不一而足。这种情况最初让我们既气恼又不明就里,直到对这些盗贼打不胜打的时候,我们才醒悟:《秋美》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恰恰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这首诗道出了天下有情人的心声,引发了有情人的共鸣;那些顺手牵羊盗《秋美》的人,其行为是违法的,但其感情不排除有那么几分真~~共鸣在先,引盗在后。
请欣赏《秋美》原玉:
京原柳依·因为有你,
这个秋天很美
作者:依佳玖儿
清晨
你悄悄的问候
怕惊落那多彩的秋叶
在飘飞的旅途
被初升的太阳温暖着
带着风尘仆仆的挚热
来到我的窗前
叫醒虫儿和鸟儿
送我一个凉晨美景
因为有你
这个秋天的早晨
很美
※※※※※※
白天
你深深地牵挂
追随着心灵的感应
在思念的诗行里
被偷流的泪水晶莹着
捧着前世今生的记忆
走进我的世界
采一缕秋色盈袖
陪我一起枫飘绪舞
因为有你
这个秋日
很美
※※※※※※
夜晚
你执着的晚安
羞涩了夜的双眸
在滚滚红尘中
被茫茫的夜色簇拥着
携着万水千山的浓情
清馨扑面而来
枕着月亮的思绪
迷醉一个甜甜的梦
因为有你
这个秋日的夜晚
很美
※※※※※※
秋天
你蓬勃着春的生机
夏的热情
冬的渴望
用葱茏的诗句
描绘着激情澎湃地纷飞
任尽染的岁月
在多彩的时光里缤纷
因为有你
这个秋天
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