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品读诗经《陟岵》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沉默之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怀远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流传最广的当属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王维作这首诗时,初次离开家乡,诗中表达他思念亲人的深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妙就妙在“遥知”这一角度,不说己身,却说亲人正在思念自己,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即: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又加了一倍凄凉,真真比普通写法更胜一筹。

其实,这样的表现手法最早来源于《诗经·魏风·陟岵》,此诗堪称千古行役诗之祖:

陟(zhì)彼岵(hù)兮,

瞻(zhān)望父兮。

父曰:

嗟(jiē)!予子行役,

夙(sù)夜无已。

上慎旃(zhān)哉,

犹来无止!

陟彼屺(qĭ)兮,

瞻望母兮。

母曰:

嗟!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

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

瞻望兄兮。

兄曰:

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xié)。

上慎旃哉,

犹来无死!

“陟岵”,即登山之意。作者远行他乡,思念亲人,登高远望,从“季子”一词可见其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这远行并非自愿,而是迫不得已。

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有数不清的徭役,如《击鼓》,如《君子于役》,那些无休止的厮杀,那些无归期的行役,让多少男子被迫离开家乡,有父母兄弟妻儿却不能团聚。身在他乡,唯有登上山头或高楼,眺望远方,目所不能及处,才是心之归处。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zhì ):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

父曰:这是诗人想象他父亲说的话。下文“母曰”“兄曰”同。

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

夙夜:日夜。上:通“尚”,希望。旃(zhān):之,作语助。

犹来:还是归来。无:不要。止:停留。

登上草木茂盛的山峰,向父亲所在的故乡远眺。

仿佛听到父亲的叹息:唉,我的儿子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休止;

可要保重身体啊,早早回归莫恋他乡!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屺(qǐ):无草木的山。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无寐:没时间睡觉。

攀上光秃秃的山包,向母亲所在的故乡远眺。

仿佛听见母亲的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夜里也不能休息;

可要保重身体啊,莫将亲人来抛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冈:山脊。

偕(xié):俱,在一起。

无死:不要死在异乡。

登上起伏的山岗,向兄长所在的故乡远眺,

仿佛听见兄长的叹息:唉,我的弟弟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

可要保重身体啊!归来莫要死他乡。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登高望乡思亲之旨反复吟咏: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正是本诗的绝妙之处。

离乡不易,行役几难?那些被强征到远方去长期服兵役的壮丁,在异乡日夜想念父母、亲人和故乡,同时担心忧虑自己是否能生还故里,深怕死在他乡而与父母生离死别。

情至深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设想老父在唤儿归,老母在声声泣,兄长在殷殷盼,多少叮咛,多少希冀,都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话语中。

正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我想,也正是因着这种婉转曲达和虚实结合的独特抒情方式,而将此诗推作“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吧。   

“君不知沙场征战苦”,而“古来征战几人回”啊!

每每此时,作者的耳边都仿佛听见父母和哥哥对自己反复叮咛:要保重身体,要及早回家,别死在异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对后来的诗坛起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月夜》中思归: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白居易在《客中守岁(在柳家庄)》中遥想: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忧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首诗都是写诗人自己想家,却先写妻子正在思念自己。不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却设想对方的心情,含蓄而有韵味。

“故乡今夜思千里”,此刻,我也在遥遥思念家乡,故乡的亲人们一定也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