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绍兴路
绍兴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陕西南路,全长仅480米。绍兴路很窄,路宽只有13米左右,两边是高大的梧桐树,路上没有公交车,十分幽静。
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Route Victor EmmanuelⅢ),原为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爱麦虞限”是爱麦虞限二世,意大利的开国国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意是同盟国,所以当时的法租界多以意大利国王的名字命名新筑的道路。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
绍兴路辟筑之初,位处法租界中央区,以住宅为主。先后建造有新式里弄金谷村、安宁村、惠安坊、爱麦新村等,沿街还有不少花园住宅,居民层次较高,一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先后落户于此。可乘地铁9号线打浦桥站到达;或公交96、41、104、146、301、786路等陕西南路建国西路站,公交17、24、304路建国中路瑞金二路。
绍兴路5号 上海新闻出版局
这是一幢淡黄色的,略带弧形的西班牙花园式住宅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v形布置。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楼梯平台向外挑出部分是休息室。建筑立面朴实无华,仅在檐口入设西班牙建筑常用的连续拱卷花纹。
解放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1930年朱季琳让长子朱继声负责营造了一座五层豪宅,并在豪宅东侧造了8幢三层花园别墅建筑,作为8个儿子的住宅,形成家长居中,儿子扇形环绕的居住格局。豪宅内有教堂、大花园、游泳池,网球场、舞厅、弹子房、电影放映室、音乐排练厅等等。解放后,这幢房子由国家接管。
绍兴路7号 中华学艺社旧址
中华学艺社初名丙辰学社,是民国期间极为重要的学术社团,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响巨大。最早由李大钊在日本东京筹划,后因李大钊于1916年4月回国,1916年底由陈启修和留日同学王兆荣、周昌寿等在正式发起成立,后改名为中华学艺社,三十年代初迁入绍兴路7号。现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所在地。
绍兴路9号 上海昆剧院
砖混结构,1935年建。这里原属法国警察博物馆,内设警察俱乐部。现为上海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三层楼现代建筑,外部形态并不张扬,而内部则显露出典型的装饰艺术特征,最具特色的是两边长长的楼梯。沿楼梯而上,可见古典吊灯,周边是狭长的彩色玻璃,墙面上是古旧的彩格窗户,透现出典雅明媚的艺术效果。尽管时光流逝了70多年,但大厅墙上叠加螺旋状的石膏装饰,还依稀可辨当初的华美印记。这里也是京剧大师周信芳曾经工作、练功的地方。昆剧院里面的舞台就叫兰馨舞台,周末,兰馨舞台常常会举办热爱昆剧的票友的聚会。
绍兴路15号 上海音像出版社 在出版社门市部里可买到其它地方难以寻觅的音像制品。
绍兴路17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服务部 这里时常推出清仓打折的精美画册、美术书刊,受到远近美术爱好者的青睐。
绍兴路18号 金谷村
金谷村位于瑞金南路口,建于1930年,是民国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村中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简洁,没有多余装饰,仅仅窗洞略做线脚装饰。房屋为联排式,各宅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自成一体,小庭院植树种花,显得异常安宁。
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曾居住在金谷村内。1932年“一-二八”战役打响后,蔡廷锴驻守上海,率部血战33天,歼灭敌军数万人,名扬全国。弄内曾聚集了大量的文艺界名流,著名电影导演桑弧(原名李培林)、著名电影演员张伐曾在此弄内居住过。2005年金谷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绍兴路25号 维也纳咖啡馆
这里是上海唯一的奥地利式餐馆,能喝到维也纳最流行的维也纳美兰奇(ViennaMelange)咖啡,这家咖啡馆恐怕仍然是上海最接近奥地利的地方了。三十年代,曾经有人把犹太人聚集的霍山路地区称作“小维也纳”,如果放到今天,他们或许会选择这里。但门面实在太小,很容易错过。
绍兴路27号 杜月笙四姨太住所
绍兴路上的27号是杜月笙的宅邸。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嫁给杜月笙后,因为只是四房,所以未能住进杜公馆,杜月笙就在绍兴路27号的这座老洋房里,为四姨太添置了住所。
现在这里经营的是一家上海本帮菜餐厅。三层楼的法式洋房,苍翠的草坪、潺潺的瀑布墙、参天的梧桐以及幽幽的青石板小径构成了一幅极为优美的室外花园景致,非常适合举办花园婚礼、室内则保留了原来的壁炉、留声机和护墙壁,既具有老上海的风韵,又不乏丝丝欧式情怀。
绍兴路27-1号 汉源书店
摄影家尔冬强开的汉源书店,现在几乎成了绍兴路的标志,这里也曾是张国荣到了上海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在这里就可以消磨掉整个下午的时间。
整个店堂按西洋和中式布置,走的是书店+咖啡屋的模式,其中式布置呈现典型的明清装饰风格。古色古香的木桌木椅,旧牌匾,雕花木窗,雕花木盒里点着沉香,竟然还辟出小水池养两尾金鱼。与普通书店不同,汉源书店的书籍坚持文化品格与艺术气质的融合,并特别备有以上海为主题的各类图书,让您了解上海的交通、旅游、历史、民俗、文化。
摄影集是这家店的特色,书架上摆放着千本画册、摄影集,这些都是尔冬强的私人收藏,不对外销售,据说他一年有8个月在外旅行,每到一处就会搜集当地有意思的书籍,书店客人可以随意翻阅,但不能买走。这里其实是个读书的文化地儿,书是最好的气氛道具。
绍兴路41号 中国农工民主党早期中央机关旧址
1930年8月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央秘密机关设于绍兴路41号。此处也曾是邓演达工作、居住地之一。
绍兴路54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楼为古典风格,南立面一、二层为柱廊,三层为露台;内有玻璃天棚中庭,柱廊、天花、顶角线为古典装饰,门楣、楼梯有精致木雕。西楼为现代风格,东立面呈曲尺形,一层东大厅天花施以彩绘。
这是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解放后经加建,扩建为四层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转角式布置,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类似于今天的阳光屋。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
整幢建筑既有佛教大殿的气势,也有楼、堂、馆、所的热闹,更有居家的亲切感,据说以前是杜月笙母亲的住所。现在《上海商报》在里边办公。另有一个叫“笙馆”的高级私人会所。
绍兴路62号 绍兴公园
这里原来是街头绿地,后来改造成了公园。公园里绿树葱茏,八只小花坛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花道,花坛上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四时花卉,姹紫嫣红,花香满园。面积不过百来平方的绍兴公园安排得独具匠心,园中小桥流水山石土坡一应俱全。园中还有一个盆景院,上海市盆景协会就驻扎在此,每逢节假日这里都要举办盆景展。
绍兴路74号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幢楼原是张群公馆。张群在1929年任上海市市长,后来去了台湾;这里也曾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的驻地。现在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大楼,总社下辖着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里面还驻扎着隶属于这些出版社的好几家杂志社,如《故事会》、《小说界》、《艺术世界》、《咬文嚼字》、《旅游天地》、《音乐爱好者》等。
这幢三层楼现代建筑建于194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立面不对称,逐层退台,部分墙面为曲面造型,开有水平带窗、转角窗等。正立面朝南,外墙为棕色釉面砖,墙面饰水平线条,建筑造型正中为向外凸出的弧形内阳台,西侧阳台的护栏用砖砌筑,颜色与立面相同;东侧阳台的护栏是以铸铁雕花栏杆围成,整幢建筑的外形富有变化,显得轻快、流畅、简洁,富有动感。
绍兴路96号 文元坊
绍兴路96弄1-17号文元坊,是新里石库门。建于1912年,共34幢。1929-1934年,“海上三老”之一的闻兰亭在10号居住过。影星阮玲玉曾在此弄居住过。
这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之一,许多表现老上海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喜欢到这里来取外景,建筑的外立面都是红色砖墙,这在上海的弄堂中蛮特别的。
绍兴路108号 中国民主促进会旧址
绍兴路108号是原卢湾区图书馆的南门,大门在陕西南路235号,成立于1959年,其主楼为一幢乳白色的三层法式建筑(明复楼),是1931年由中国科学社建造的明复图书馆旧址,开馆当日,蔡元培先生曾在此致辞。主楼的南面是建于1930年前后的会心楼,为原中国科学社的办公楼,这里也是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立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