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笔记的一些思考

2022-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白日梦与诗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之前有聊过,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形成一个闭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讲还需要「必要难度」,即对于一个信息存储的越困难反而提取的时候越简单。

按照这个思路,假如我们听一门课,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结构化的记录所有高价值的信息,这样可以拉长信息的半衰期,我们调用的时候会很容易。

但是像刘润开封菜这样动辄两个小时的视频分享,适合这种笔记方式吗?

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

理由如下:

思考再三,我认为思维导图、传统的康奈尔笔记等工具都不是最佳工具。

这里也说一下理由:

严格意义上的思维导图是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你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是依据线性的时间流进行绘制的,这只能做到发散的层面。

Xmind这类的思维导图工具,都是基于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分支发散,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知识是关联的,怎么可能把所有内容都强制性的归于一个大的主题叫做【刘润开封菜】?

从做报告阐述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从信息输入和加工的角度来讲,这是错的。

即使你做完了发散这个步骤,你真的会收敛吗?你知道如何合并归纳吗?事实上多数不会的。

如果你发现,你做过的思维导图,你都基本不会去回顾,那就说明这个工具不适合你。

传统的康纳尔笔记类的工具也会存在相同的问题,因为都是从上到下进行记录的,行(word里每一行的横线)的出现会限制你的思考和知识的关联。

所以这种笔记有效,但是有缺陷。

我认为这种场景下最有效的笔记方式是【概念图(知识地图)+卡片笔记 】

概念图意味着你只记录概念,而且将概念按照「因果链」进行关联。记忆深刻的同时,效率提升。

同时对于一些陌生/感兴趣的概念,辅助补充卡片(可以借助flomo等传统笔记工具)。

卡片笔记这部分就不展开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