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学校的认识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漫谈慢活

同事调走很久了,出差时遇到,聊到孩子上学的事情。他的孩子刚好上幼儿园,在省城,一年要三万,问是否双语,说有外教,但也没有专门的语言课。然后拿出手机,说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现在比刚入学那会儿好多了,摄像头换了高清,能通过长相认出孩子,以前都是看衣服。

弟弟的孩子,在成都刚上幼儿园,就在小区附近,五万一年的双语学校。父母帮忙带孩子,都觉得这也贵的太离谱了,超过他们两个老人家在老家辛苦一年的收入了。

另外一个同事,在省城给孩子找的学校,离自己上班的地方近。有外教小班教学(大概是四个人),每个月的花费大概是在8000左右。算下来一年大约六万左右。

回头看看儿子上的学校,五线城市的公立幼儿园,一年3000元的费用。

这一对比,吓人一跳。这个起点是不是也差别太大了,别人都是双语起步,优质老师带路。我们本来环境就不如大城市、发达城市,再加上老师的能力也有差异。

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客观条件你好像破不了吧。这个焦虑如何破呢?我们是不是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太少了,从钱的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的。

但如果我们从学校这个“产品再加工”企业来看,未必是这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道生产工序,同样也是伴随终生的优化环节,我们把我们生产的产品送入学校这个大企业,是寄希望于用学校更专业的生产方式,为我们输出一个满意的产品。

倒推回来,如果学校这个企业觉得我们父母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是有残次的,学校会怎么办呢,退回来肯定是不大可能。大多数学校、班级的选择,可能是让这个被认为是残次品的家伙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从这个视角看,学校、家、孩子三方,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如何看待三方之间的每一类关系,就代表了我们如何与另一方进行互动,如何理解另一方。我认为,学校这样的硬条件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父母的选择无法去改变更多,而且即使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能分配到最好老师也不是我们能百分之百能左右的事情。那我们作为与学校共同为孩子这个成品负责的合伙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配合好学校,把孩子引导好。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路上,培养高自尊人格,能通过学校这个封闭的社会熔炉,提前学习到融入社会的能力,自信的迎接真实社会生活,将“我们”这个基因传承下去,是最为重要的事。

作为合伙人,信息公开透明尤为关键。

相比于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的家校互动应该算是很全面、即时了,微信群、有条件学校开发的APP、24小时监控,信息是迎面向你扑来。在技术手段能用上的地方,我们不用太操心。学校和家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用技术手段监测不到的东西,比如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变化,而这些又是最困难的工作。

那些好学校,我想无非就是在这些方面能更为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帮助家长和孩子重新建立信心。如果只是这一点上的差异,作为在硬件条件上有很大差异的孩子,父母就显得非常关键。

父母要做一个与学校沟通的高手,成为孩子和学校、老师的调节器;还要做一个洞察人心的高手,能捕捉孩子的细小变化。这些要求高。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做到。

一切关乎于心。

朝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