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国学与传统文化

纳兰词《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2017-12-11  本文已影响7人  月清鸣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注释译文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句: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

白话译文

狂风终日吹掠树叶,放眼望去,山势险峻,积雪盈丈,皑皑一片。塞外极边之地,越走越远,愁思不绝,哪里还能忍受身在异乡还感伤离别?

若说我的客愁能够停止,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随春事消散。写好书信,含泪折起。闺中的你,不也正孤独地对着这轮圆月(怀念我吗)?

创作背景

此篇《瑶华集》题作“十月望日与经岩叔别”,由此推知这首词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十五日,时作者奉命“觇梭龙”。

作品鉴赏

词中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以为此篇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

上片布景,谓尽日里狂风呼啸,草木飘摇。极目远望,高峻崔嵬的天山,雪深数丈。此去丁零,道阻且长,一步一步往前行走,已是愁苦不堪,更何况还是在客里,为别离忧伤。这是上片。以狂风和积雪,呈现征途景象。

下片说情,谓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想让客愁终止,除非是青春常驻,朱颜和绿发,不要和春天一起销歇。此时,容若写好家书,含着热泪,细心的将它折起。遥想闺中,今夜不也和他一样,正对着天上的圆月。

这是下片。以乡书和圆月,剖露自己的心迹。

上、下片合而观之,其着眼处,应是天山的团圞月。团圞月,既为望日之实际景象,也将容若和对方联系在一起,即景叙情,情景交融。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

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

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