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念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看来,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爱迪生小时候,是个很喜欢行动的小孩子。在当时看来,爱迪生违反了教师的训条,就蒙到了“坏蛋”的声名。不到三个月,爱迪生被“坏蛋”的空气逼走了。爱迪生的母亲不服气,她以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坏蛋,她就让爱迪生在地窖里研究化学,后来研究物理,结果成了一名文明的科学家。所以,爱迪生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妈妈支持他的行动,否则,老早就把他的天才牺牲了。
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考试的指挥棒让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一句空话。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死扣成绩,扣死成绩,结果使一个个富有灵性的孩子变成了做题的机器。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高分低能的现象使我们的国民创新能力低劣。
好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落实核心素养”成了摆在教育界的头等大事。高考卷子、中考卷子使得学生呜呼“卷子越来越难”。痛定思痛,老师们逐渐开始觉醒,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被摆在重要位置。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知道“行动产生知识,知识才能有创造”,到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口渴了。白天他走到海边用手捧水喝,到半夜就没有办法了。他偶尔在灶的旁边,看见经火烧过的泥土,硬得如石子一样。他想到软的土经火烧了,就成了坚固且硬的东西。于是,他把土做成三个瓶子,放到火中烧。烧碎了一个,其余两个可以当瓶子用。我们把这件事分析起来,可以发现三点:他用手捧水喝,到黑夜发生了困难,是他的行动;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变成坚固且硬的东西,也是他的行动。把泥土塑成瓶子,希望同烧过的土一样坚硬,是他的思想。结果,他用瓶子装水的计划成功了,是新价值的产生。由此看来,由行动发生知识,由知识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