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读书随笔
庄子养生主全文第一段,“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对于文章主题的认识,养生这个概念不是以现在的养生概念,古代庄子对于养生的概念,更多的是静养天年不受外物所伤。
我们回到文章之中,文章之中说为“善无近名”,就是做善事以名利为边界,不为名所扰。为恶,以刑法为边界。做坏事,也不触碰刑法。这两句还是回到庄子对于圣人的解读,物无所伤。
接下来他对这个进行了解释,一个非常经典的小故事,庖丁解牛。
其实庖丁解牛,说的是养生之道就是庖丁的刀。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个刀;
他的刀已经19年却没有坏,其实真正养生就是看他的刀为什么没有坏?
他说他的刀是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骨头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
最重要一点叫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最重要的就是以无厚入有间。
什么是无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没有厚度,有间就是有空隙,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解释的话,没有厚度的刀入到有空隙的骨骼之间,必然不会伤到刀,所以游刃有余。
我们回归到庄子的本质,其实什么是无厚就是无所求,无所求的状态。
什么是有间?有间就是六合之内,以无所求的状态进入六合之内,必然是有着极大的空间的。
而且这个我们可以结合前文前文“有间的”边界在哪?
“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这就是所谓中间的边界,以无所求游刃这个边界之中,自然就无所伤。
比如说一个人他没有所求的东西,没有所要的欲望,他做好事不以名利为标准,做坏事,也不以不触碰刑法,所以他也不会受刑法所伤。他在之中必然有着他游刃有余的空隙。
难不难?
难!
庄子也说“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其实经常就算我们无所求,处于天地之间,但是也有为难的时候,也有遇见难处的时候,遇见难处首先谨慎,其次专注,其次再行动,最后慢慢的动才能做到自己不受伤,所以庄子是客观承认是有阻力存在的。
阻力到底是什么?
下边举了一个小例子,说有一种野鸟,他十步才能吃一口东西,百步才能喝一口水,但是他也不想困于笼子之中。虽然说困于笼子之中,精神状态很好,但这不是它所求的。
我们还回到人的本质上。
其实庄子说我们无所求的时候,经常就会被其他人的见解或者他人之见所裹挟,一旦被他人之见所裹挟的时候,我们就将自己的价格尺度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价值尺度的比放在了他人的手中,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被他人所左右情绪,左右我们前进的道路。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怵然为戒。一旦我们受到他人的意见所左右,我们就要谨慎的前行,控制情绪,专注地看眼前的路,缓慢的走。
庄子对于老子这一块,说:“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文中这个秦失在吊唁老子的时候,三号而出,弟子说你是他的朋友吗?为什么只哭三声?
但是秦失说其实这就是顺应天时,时辰到了老子就来了,时间到了,老子也就顺应着时间而去了。
但是世人经常会有一种状态叫不言而言,不哭而哭者。
其实琴师对于吊唁这件事伤心是很正常的,但是他认为有些人其实是不必要的伤心而伤心。所谓的被情是过分的用情绪了。
顺应自然的表达,自然会有所伤心,但是三号足矣。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最后说的一句话,升华了主题:“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薪火相传。
作为柴火总会有烧完,或者说作为燃料总会有烧完的那么一天,但是精神是可以一直传递下去的。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更多的不是适用于养生,更多的是适用于庄子对于老子精神的一种传承,或者说对于道的思想的一种传承。
其实我们又回到养生,养生还是道家的本质,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不代表一定是无所关心。
其实庄子客观地指出,我们在顺其自然的道路上,或者说顺应本心的道路上,有着诸多的客观阻碍。
但是在面对这些客观的阻碍时,
首先第一个我们要以无后要保证自己的态度,
其次要保持事物的尺度,顺其自然,不过分的情绪表达。
第三个我们要知道是有客观的阻碍,谨慎为之。
最后又不要受制于他人之见。
这样我们必然可以颐养天年,养尽终生,达到尽享天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