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笔记
有的时候,我会看到,有的孩子会对家人非常不礼貌。比如,有的老人带的小孩,想要吃巧克力,但是老人考虑到孩子吃太多巧克力对牙齿不好,就不让。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去打这个老人。虽然,看起来这只是孩子闹脾气的一件小事情,但是,我却细思恐极。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家人都如此自私没有礼貌和充满暴力倾向,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能学会友好地和别人相处呢?
有的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家长不让的时候,孩子会大发脾气,哭闹。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就会去妥协。看上去,暂时解决了孩子哭闹的问题,但却种下了一个更大问题的种子,孩子学会了用哭闹去控制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下次,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会用哭闹去解决,没完没了。
有的家长会抱怨,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为什么孩子也来越不会体谅父母了呢?也许,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父母,从来没有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学会去体谅父母、体谅别人。
举了例子,当你刚刚花了一个小时把客厅收拾好之后,你的孩子又开始翻箱倒柜,把客厅弄得一团糟,这个时候,你的应对办法是什么呢?你可能会对孩子说:
1. 赶紧给我把客厅收拾好。(命令)
2. 如果你再这样捣蛋,我就要生气了。(威胁)
3. 你不应该把玩具到处乱扔。(说教)
4. 你可以到房间里去玩。(建议)
你知道吗。以上这些回应方法,都不是最理想的回应方法,因为从以上的回答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命令、威胁、说教和建议。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遇到问题,我们给他建议,提供解决办法,有什么不对的吗?
但其实,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直接告诉他解决方案,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影响。
1. 很多人都很讨厌别人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哪怕是大人,如果你本来就像做一件事情,但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应该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不太想做了。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大人有的感受,孩子也一样会有。当孩子被告知,他必须,或者应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2. 给孩子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还同时传达了另一种信息,我不信任你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我不相信你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帮我解决问题。
3. 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等于告诉孩子,你的需求比他的需求更重要,他必须做你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管不顾自己的需求。
那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恰当的呢?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我最新学习到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冲突的新技能。
技能1:积极倾听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朋友有困难或者有烦心事,找我们聊天的情况呢?当我们听到别人的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忍不住去给对方建议。如果别人跟我们说一件事情,我们不发表点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都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怕自己帮不上忙。但其实,很多人在跟别人聊天和倾述的时候,并不是想向别人寻求解决办法,还很有可能他们在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此刻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认真地倾听,表达真诚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此刻,贸然地给出建议,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让对方失去倾述的欲望。
当孩子和我们表达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当父母们抱怨,说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谈论重要的问题时,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被孩子试探性地,犹豫不决地在餐桌上提起过,但是父母却用传统的论调将他们打发了:警告、布道、说教、教导、评价、判断、讽刺或者转移话题。渐渐地,孩子开始关闭心门,永远地将他们的思想与父母的思想隔离开来。这样一来,有那么多的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如此疏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是普遍现象,因为父母不会倾听,对于从他们孩子处于心智发育过程中的问题,他们不自觉地教导,纠正甚至嘲笑。
因为父母不会倾听孩子,就更加没有办法体会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也更加不愿意去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
怎样才能做到积极倾听呢?
应对孩子的感觉或者是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方式之一是使用“门把手”法,或者说“邀请对方多说些”。这些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他们为他开启了一扇沟通之门,邀请他开口说话。其中最简单的是以下这些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
“我明白了。”“哦。”“真的。“你还真别说。”“嗯哼。”“不是在开玩笑。”“怎么样?”“你这样做了,哈。”“有意思。”“真的呀?”
还有一些回应方式,更加明确地传达了邀请对方继续谈话或者说得更多,例如:
“给我讲讲。”“我愿闻其详。”“告诉我更多的情况。”“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你想谈谈这件事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吧。”“我们听听你有什么想说的。”“前前后后都说给我听听。”“继续说吧,我听着呢。”“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这些开启法或者谈话邀请,能够很好地帮助对方与你沟通。他们鼓励人们打开话匣子,或继续交谈下去。他们还能“把球留给对方”。它们不会使你把话语权从说话者那里夺走,正如用你自己的信息侵占他的谈话那样,例如问问题、提建议、安慰、说教等等。这些开启法使你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和意见保持在沟通的过程之外。儿童和青少年对这些开启法的反应会令父母吃惊。孩子会感觉受到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并倾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与成年人一样,年轻人也喜爱交谈,并通常在有人发出邀请时开口讲话。
通过积极倾听,就能感受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当孩子发现在自己的需求被父母理解了,也就开始学会去理解别人的需求。
技能2:表达你真实的感觉
为什么孩子把客厅弄乱,你会对孩子产生这些反应呢?因为孩子的行为,阻碍了你满足自己想要把客厅弄得干净,整洁的需求,而且,你还要额外花时间去再次收拾,这可能还会影响你接下来的其他安排,所以你才会生气。
大部分家长生气的时候,只会直接地凶孩子,命令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只有家长的威胁,进而产生抱怨和报复的心理。孩子只会觉得家长经常容易生气,然后喜欢控制他去做家长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没有办法学会去同理家长,体谅家长的真实感觉。
所以,让孩子学会体谅别人,学会同理别人的第一步,就是家长,先学会向孩子展露真实的自己。
但让家长向孩子展露真实的自己,真的太难了。
每一个爸爸妈妈总是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权威的。所以当父母在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的时候,会觉得,这会让自己失去在孩子面前的权威。
比如,有的父母工作很忙,经常下班了情绪不好,回到家看哪哪不顺眼,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批评孩子。当父母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察觉是他错了,但是他从来不会跟孩子道歉。如果孩子指出父母错了,父母还会恼羞成怒,更加严厉地批评孩子。这让孩子因为父母喜怒无常的情绪,经常觉得不安,生活没有安全感。但是,其实如果父母能向展示地展露自己的感觉说,自己每天工作非常的累,回到家里希望可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休息一会。工作累的时候,容易心情不好,有的时候情绪冲动就不小心凶孩子,非常抱歉。
孩子这才能了解父母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进而和父母一起想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让孩子学会体谅别人。当父母抱怨孩子不会换位思考,不懂体谅父母的时候,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父母从来没有向孩子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又怎么懂得体谅父母呢?
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感受,就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给对方瞧个清楚。那个人会怎样看我?我是否会遭到拒绝?对方会看不起我吗?
对父母而言,要让自己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坦诚,做到透明的真实,是尤其困难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被视为永不犯错的人、没有弱点、 没有缺陷,而且坚强无比。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批评孩子从而隐藏他们的情感,比将他们自己的人性弱点暴露无遗要容易得多。
但其实,对父母来说,坦诚地展现透明的自我,所能带来的最大回报可能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孩子更能理解父母的感受和行为。诚实和坦率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真正的人际互动关系。我的孩子了解我的真实自我,这也鼓励他向我展现他的真实自我。我们没有彼此疏远,而是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关系。两个真实的人,愿意去了解真实的对方。
当父母与孩子学会对彼此开诚布公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父母乐于做真实的人的父母。而孩子,也幸福地拥有真实的人作为父母。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在百货商店里找不到她的儿子了。她的初始情绪是恐惧,她害怕孩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有人问她,当她在四处寻找孩子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这位母亲肯定会说:“我吓死了” 或“我担心得要命,害怕得要死啊”。当她最终找到了她的孩子,她大大松了一口气。她对自己说:“谢天谢地,你安全无事。”但是她却大声对孩子说出了截然不同的话,表现得很愤怒的样子,会说一些诸如“你这个捣蛋鬼!”或者“我对你很生气!你怎么这么笨啊!居然跟着都会跑丟了!”或者“我没告诉你要紧跟着我吗?”这类的话。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位母亲是在用愤怒以便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训,或者因为他使她担惊受怕而惩罚他。
我几乎可以肯定,愤怒是这位母亲故意展示出来的情绪,而不是她真实的感受。这位母亲向孩子表达愤怒的目的是表达责备、惩罚,或者让孩子接受教训。
这位母亲可以向其他人表达当发现自己孩子走丢的时候,自己的真实感受--恐惧。却没有向孩子真实地表达。
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表达愤怒,确实会让孩子暂时变得不会到处乱跑。这只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威胁,不想父母批评自己而暂时听话。内心其实还是非常不服气的,孩子更加没有办法理解父母的真实感觉,只会觉得自己父母很凶,不讲道理。
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父母的权威强迫和制止,并没有被真正地说服。一旦权威或权力消失,她就会立刻恢复到先前地行为方式,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地需求和愿望没有被改变,她还时常会决心为了没有得到满足地需求,以及她所受到地羞辱对父母进行报复。
父母使用权威,实际上会削弱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因为权力时常会激发叛逆行为。(孩子通过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来应对他们的权威)
其实,父母可以真实地和孩子说,如果你突然不见了,我会觉得很害怕,这个时候,父母的需求是确保孩子的安全,孩子的需求是玩耍,怎样才可以满足双方的需求呢?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解决办法。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但是,一旦有人把这种影响真实地告诉他们,他们通常愿意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一旦孩子了解了他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他们常常会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体贴的人。
大人往往低估孩子愿意替他人着想的意愿,大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
孩子是非常愿意向大人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我记得8月份的时候,我去外公家看外公,外公家的孩子,一看到我就围着转,拉着我去看他们得到的各种奖状。
同样的,孩子也很愿意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成人肯花一点时间对他们说实话。
技能3: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通过积极倾听和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父母和孩子对明确了对方真实的需求。接下来,就需要双方共同去寻求一个能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是共同寻找呢?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太小,有的事情,说了他也不懂,常常自己替孩子做一些他自己认为是对孩子好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一个著名的解决冲突的原则叫做“参与原则”:
与被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决策有更大的执行动力。
所以,如果遇到问题,父母直接告知孩子要怎么做,孩子心里会觉得抗拒。但如果我们父母学会和孩子一起制定能达成共赢的解决办法,孩子便更加乐于执行。当孩子感到自己被信任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
可能会有父母觉得,经常和孩子商量解决办法,会有损于父母的权威。但实际上,当父母和孩子经过努力,共同解决一个冲突,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孩子和父母都会因此而产生深深的爱和亲情。如果冲突能够被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所解决,就能使亲子之间更加亲密。
以上,积极倾听孩子,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和孩子共同寻找能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你就能和孩子友好相处,同时培养出一个充满同理心同时又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啦。
PS:我觉得这三个步骤,在和朋友家人爱人沟通的时候,同样有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