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谈日更达人联盟

2018年科技圈16件事,有些或将影响深远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26人  IT生活家

1、千克已死,千克万岁

在11月16日的国际计量大会上,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得到重新定义。而千克的旧定义——服役长达129年的国际千克原器(俗称大K),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大K的质量很可能损失了大约50微克,千克的精确度已经降低,因此科学家们决定采用普朗克常数作为千克的新基准。 在此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温度、电流和物质的量的定义也有所改变,它们将分别由玻尔兹曼常数(k)、基本电荷(e)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定义。至此,七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完成向常数定义的转换。 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测量仪器的胜利,同时也标志着人类迈入自然常数的计量时代。

2、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诞生。他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胚进行基因编辑,使这对双胞胎女婴获得艾滋病免疫的能力。两天后,贺现身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声称已经对婴儿进行多项测序,双胞胎很健康。 这引发了各界强烈的争议和谴责。一方面,在该案例里,基因编辑并非必须,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认为,目前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风险难以预估,该实验存在严重的生命伦理问题。对此,学术界呼吁:保护女孩的人权,开展对该事件的独立调查,并加强对实验伦理的监管。

 3、Space X重型猎鹰成功发射

2018年北京时间2月7日,一辆红色特斯拉敞篷跑车开始在太空中航行。它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汽车”,而是乘着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升空的。发射后7分58秒,两枚助推火箭同时稳稳地垂直着陆,成功回收,但主推火箭下落时点火失败未能回收。 重型猎鹰是自阿波罗时代土星五号火箭以来推力最大的火箭,也是众多新一代私人公司大型火箭里第一个成功发射的。它能将63.8吨载荷送入低地轨道,或者将16.8吨载荷送往火星。它的成功,意味着离太空殖民又近了一步。

 4、重磅级研究证实酒精伤身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将饮酒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真的对健康有益吗?2018年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指出:不存在最合适的饮酒量。 该研究是目前所有与酒精有关的研究里,规模最大的一个,共调查了195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至2016年期间的酒精消费水平、死亡与残障记录。研究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健康问题的综合风险降低到最小值,标准日饮酒量是0。并且随着日饮酒量的增加,风险也单调递增。因此,虽然适量饮酒不一定会对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但最安全的饮酒量是“滴酒不沾”。

 5、酸碱体质创始人遭罚

“酸性体质会得癌,碱性体质保平安,要多吃碱性的食物才行”,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罗伯特·杨,毫无医学背景、多次非法行医,终于在11月2日被判向“治疗”过的癌症患者赔1亿多美元,“酸碱体质”的谎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世界上还有不少像罗伯特·杨一样披着医学外衣的神棍,他们从患者的求生意愿中捞金、教唆人们拒绝现代医学。我们在为罗伯特·杨受到法律制裁拍手称快的同时,还要学会识别破人财又伤人身的骗子。

 6、太空探测新老交接

 10月30日,NASA宣布开普勒望远镜因燃料耗尽而任务终结。这台空间望远镜专注于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升空将近10年来共确认发现2662颗系外行星。代替它的新一代的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已在4月19日发射升空。 前赴后继,生生不息,这便是人类对太空不断探索的精神,在2018年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7、多国开启火星探测计划

 7月25日,欧洲航天局发现火星上首个液态水湖,再次引燃“火星热”。2020年成为了国际火星探测的起跑线。全球还有那些国家正着手火星探测计划呢? 目前人类共有8个正在服役的火星探测器,5个来自美国,2个来自欧空局,1个来自印度。作为火星项目的绝对领头羊,美国,2004年,“机遇”号与它的孪生兄弟“勇气”号一起降落在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南部高原分析土壤岩石,至今已超期服役14多年。中国计划在2020年7月至8月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包括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探测,实现 “环绕、着陆、巡视”一步到位。

8、美国开发出胰岛素口服胶囊

 6月26日报道,美国开发出一种胰岛素口服胶囊: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告别注射。这种胶囊在小肠碱性环境中才会溶解,可防止胰岛素被胃肠道中的酶降解,帮助胰岛素渗入肠道,而且不会引发机体排斥,易于生产且能在室温下保存2个月,保质期优于市场上常用的胰岛素注射液。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开展动物实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主要方法,口服胶囊使患者摆脱胰岛素注射的痛苦。

9、中东沙漠出现稻田

6月11日报道,中国科学家注视着他们在迪拜郊外的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的“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水稻生长通常要靠土壤和淡水而非沙漠和海水,在迪拜种水稻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这里日间气温有时高达50摄氏度,还经常发生沙尘暴。但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了每公顷产量超过7.5吨的耐盐碱水稻,并于今年1月开始在阿联酋种植。

10、首例3D打印眼角膜问世

 英国科学家以供体干细胞、藻酸盐和胶原蛋白为原料,创造出一种特制的“生物墨水”,并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眼角膜。作为人眼的最外层组织,眼角膜的主要作用是聚焦视线——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1000 万人需要通过眼角膜手术防止沙眼造成视力下降,约 500 万人因为烧伤或者眼疾而完全失明。而,当前世界范围内可供移植的角膜严重缺乏。这项技术的发展,数百万盲人重获光明将不再遥不可及。这也意味着,人类未来可获得无限供应的眼角膜。

 11、上海无人驾驶试运营

 3月31日,上海首条无人驾驶APM浦江线试运行。 APM浦江线全长约6.7公里,全线共设6座车站,均为高架站,主要服务于上海浦江镇居民,缓解“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浦江线在线路走向上较为灵活,站间距短、线路转弯半径小;在轨道交通选型上,采用中运量、胶轮转向轨制式,可谓“小身材”更灵便。

 12、世界最小电脑

3月20日报道,IBM展示了号称是全球最小的电脑。该微型电脑的尺寸为1毫米x 1毫米,比一粒盐还小,制造成本不到10美分。在功能方面,该微型电脑具有带“数十万”晶体管的处理器、SRAM存储器、用于供电的光伏电池以及使用LED和光电检测器与外界通信的通信单元。IBM声称,该微型电脑具有跟1990年的x86芯片相当的性能,意味着其能够运行初代《毁灭战士》。 产品用途:IBM这款微型电脑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和区块链,可以用作区块链应用的数据源,追踪商品的发货,预防偷窃和欺骗,还可以进行基本的人工智能操作。

 13、首款飞行汽车亮相

 开车上天不是梦!全球首辆可以购买的飞行汽车在2018瑞士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揭开了神秘面纱。3月6日荷兰公司PAL-V推出了其最终量产版飞行汽车,并开始在其公司网站上接受预订。产品性能:“飞车”由碳纤维、钛和铝制成,重达1500磅(680公斤),起飞时需要165米跑道,着陆时只需30米。在陆地上驾驶,“飞车”最高行驶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80公里/小时。该飞行汽车最高飞行高度约为3352米,最远飞行距离约为563公里,它可以搭载两个人。

14、NASA在地外行星发现水资源

 3月4日报道,NASA日前发现一颗名为WASP-39b的地外行星富含大量的水资源,该行星距离地球约700光年。据介绍,WASP-39b除水资源以外还有重金属物技等,其土壤的水分量是土星的三倍。这颗系外行星质量与土星相当,但在许多其他方面有很大不同。比如,它白天温度为776.6摄氏度,夜间也几乎同样热,因此被科研人员亲切地称为“热土星”。

15、开发电子皮肤

2月19日报道,过去的几年出现了很多柔性电子皮肤贴片概念,可以管理药物或监测健康状况,但是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开发的版本增加了一个LED显示屏。 这种超薄贴片是由柔韧、透气的材料制成的,可以测量和显示佩戴者的心率数据。通过使用纳米电极和可伸缩布线,该贴片配备了一个微型LED阵列,可以适应皮肤的弧度并显示简单的心电图波形等动态图像。这个想法不仅是为了给穿戴者提供健康信息,还让其他人在紧急情况下了解使用者的状况。

16、火星发现深埋冰河

 1月12日,研究人员表示,火星上发现深埋冰河,有助于外界了解能在火星上取得多少水和确切位置,以向未来人类探险家提供水源。 人类无论到哪都需要水,水的携带很重要。之前对于从火星汲取人类能用水源的想法,是从极为干燥的大气或击碎含水岩石取得。现在,航天员能提着水桶和铲子到那里,取得他们所需的水,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