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概念笔记”,打造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选择在简书日更,目标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深度认知,并且使之成为习惯。
原先想大量阅读、整合出一个最完善的方法再行动,觉察到我的“完美主义➕畏难➕拖延症”开始了,决定先小步快跑,再迭代试错。
从哪里开始跑起呢?从INKP知识管理法开始。
INKP的第一步其实是收集信息、定点整理。但这一步不是我目前的困扰(目前信息输入量少),所以跳过,从组织“概念笔记”开始。
“概念笔记”长什么样?
如上图,这一张图覆盖了关于“概念笔记”这个名词性短语的绝大多数的、我当下需要的内容。
为什么要强调“我当下需要”?
概念笔记为谁服务?
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问题,当然是为我服务呀!脑子知道,根本做不到。
我花了2个小时,把《打开心智》涉及“概念笔记”的所有内容反复翻,试图做一个完美、全面的笔记。
然后,我崩溃了,一是太多了,二是不知道怎么组织,三是感觉很痛苦、没意思。
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是为了整合知识去解决我面临的问题。
那我现在的行为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根本没有,我在用“囤积”的思路做笔记,而INKP强调的是“流动”“为我所用”。
所以我立刻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了笔记,把what how要素调前,why调后且简写。同时以防万一,去作者公众号答疑区核对了下,确保我理解的方向是准确的。
所以做概念笔记一定要记住,笔记是为了自己的需要、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添加我们需要的部分即可。
概念笔记的灵魂是什么?
是我基于这则概念笔记的理解、联想、思考、启发、行动。
由于篇幅原因,“灵魂”主体没出现在截图里,而是作为下面内容的示例。
(一)我对这则概念的理解(lj)
对概念的阐述最好用自己的话。例如上面图片里的内容,大多是用我自己的表达、组织结构代替了作者的。
除此之外,因为需求是“应用”,我从使用流程的角度再梳理了这则概念。
lj:
1、拎出一个我有兴趣的名词短语,根据我最急、最近的需求做概念笔记
2、笔记内容可以有三层深度
A 了解它的定义、解决什么问题、原理、怎么做?
B 进一步理解支撑它原理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C 可以继续溯源,这个理论的来源是什么,怎么得出来的,如何印证的?
(二)联系、联想(lx)
这个知识点可以跟哪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呢?有助于盘活现有知识,同时加深新知的内化吸收。
lx:
“概念笔记”和“主题笔记”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九要素笔记模板”与“全局笔记”和“读书文章”的关系。
还想起成甲的知识管理法,但思路逻辑有点不太一样。
(三)举例联想
我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通过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连接,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概念太抽象,暂无事例。
(四)启发(aha)(td)(qs)
这个概念对我有什么启发?知道之后对我的改变是什么?
我可以怎么用在生活里?
下一步我还可以学些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搞清楚的问题?
aha:
INKP的知识管理法与李小墨的读书法同样都强调与我为主、强调思考,但感觉前者更强调逻辑、严谨的部分,后者更强调感受、触发的部分。
前者是围绕“概念”“知识的产生源头”“信息的更新”“问题的拆解”“信息的组装”“行动实验化”等,很像科研,条分缕析,冷静自持。
后者是围绕“我的经历与书本的互动”“情绪、洞见时刻”“对我的改变与触发”等,更贴近生活。
td:
就目前我的理解而言,方法适用性上:
感觉INKP的概念笔记更适合组装一个课程的“钢筋钢架”,把硬逻辑理得通通顺顺、系统清晰,非常能处理我关于“不同理论打架”的问题。
李小墨的读书法适合组装课程的“软装搭配”,故事、金句、个人触发,能让课程更有温度、更有吸引力。
所以最近读实用类书籍,以概念笔记、主题笔记为主梳理,九要素可以作为辅助
qs:
那么成甲的“专业技术”“一人一队伍”“底层规律”会与这两个系统有什么联系吗?
【今日份快乐】
1、理顺概念笔记“为我服务”这个点后,做笔记的享受度大幅提升。
2、“思考”和“笔记主体整理”的时间大致是2:1,感觉真的有让现有知识流动起来。
3、把INKP和李小墨读书法联系起来之后,后续产生的一系列思考超级鼓舞我,感觉有在朝我想要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