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1 8 昨天聚会讨论总结

2016-07-31  本文已影响11人  clo1980

在昨天的交流中,我谈到了我对于别人的期待的模式。

如果别人达不到我预想中的期待,我就会失望,受到打击,接着就会怀疑自己,失去做事的动力。

然后讨论到,有没有可能不带着期望去做一件事,只要自己满意了就好,别人是什么回馈不那么重要。但后来又觉得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交流管道中都是这样的,总是会有一个或某些重要的管道,是一定期待着别人的回馈的。这样,自己和他人的能量才能互动起来。

然后我想到,不同敏感特质的人,对互动的敏感点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你只有精准地回应到对方那个点,才算是真正的看到对方,真正的爱到对方。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对于他们那个时代背景来说,确实是要求太高了。除非父母是修行人,才可能真正从小能够回应到自身内在的需求吧。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自己需要去面对和挑战的现实。

关于交流这一点。昨天后来正好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央视纪录片,讲的是关于汉学发展的故事,中国和法国的学者之间的交流。里面提到了一句话,我觉得正好启发了我——“没有发展就没有交流,但是没有交流就更不可能有发展”。

交流需要建立在个体的发展上,而个体的发展也需要交流来促进,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觉得个体意识的发展需要给个体以充足的独立的封闭的空间,然后在封闭一段时期之后,又需要和外界的交流来进一步提供封闭期所需要处理的养料或者说材料。

然后今天早上醒来,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对于自身的敏感点,我觉得不应该去压制,反而应该去发扬光大(当然是有觉知的发扬光大)。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敏感脆弱不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现实中的目标的达成,因为情绪化、敏感脆弱是真的会影响到做事层面的,所以我们通常会压制它。但是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独特的敏感脆弱的点,难道不是ta这个生命个体变异的那部分么。如果ta充分地发扬光大这一点,让大家都看到这一部分的价值,就是对整体有利的;或者即使没有价值,在进化过程中是属于浪费的那部分变异,那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也有责任把这种自身的独特性推出来,变成人类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

就拿梵高举例,他不在乎当时社会对他的评价回报什么的,他自身强大的创作表达欲望,让他在那样孤独的状态中不断坚持创作。他在当时或后世能否被整体社会所接纳并且成为社会进化的动力,是一个偶然的未知数。很多很多个类似于梵高的个体,都像没有用的基因变异那样,湮没在历史中了。但这也许就是道本身。

在现代社会来讲,每个人类的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把自己的个性磨平,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其实是不利于整体的发展的。背后的因素是恐惧感,对于自身无法在社会中存活的恐惧感,从而放弃了追寻自我之道。这样的话,个体生命的意志和活力就会被压制,变得僵化,对社会整体的进化也没有好处。

我觉得人应该去努力地让自己以最舒服的方式,最能够展现自我的方式活在这世上,就像各种花花草草一般,努力地展现自我,并寻求与社会整体的对接点,让能量得以最大化的互动。这是每个个体的本性、自然、责任或者说道。我觉得这样想,就会比较通畅。

不管结果如何,相信人(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是所有一切外显事物的来源(创造源头)。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想我一直以来的困局,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和感受没办法得到深入顺畅的交流,这并不是我这些想法和感受本身有错,而是我还是不够努力去寻找我与他人与社会对应的接口。

说到底我还是不够肯定我自己,总是很轻易地,借由我妈妈而来的否定自己的模式就把自己占据了。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好、另类、别人不可能会理解我,给我我想要的高质量的回馈。越是害怕不被接纳的感觉,自己就越是不敢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就越是陷入到一个怪循环里。

这样就可以接着昨天说的又说通了,还是要以满足自我为根本。我有细分化的、深入的、以智性为主的交流的愿望是正当的,我需要去努力满足自己的这些愿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到多少别人,那不是我能够控制和预期的,也不是我应该去操心的事情。当然,能够得到满足的结果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不去努力,那就完全没可能得到满足,自我就完全没可能得到发展了。

在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被满足的过程中,并且是有觉察地在进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会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还需要什么的,如果说有“成长”这种事的话,我觉得这就算是成长吧。

这一段推理都是建立在现代西方的认知基础上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